【題目】可燃冰是一種新型能源,在我國南海儲量很高,其主要成分為甲烷(CH4)
(1)純凈的 CH4 氣體在空氣中燃燒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_____
(2)CH4 能還原 CuO,某化學興趣小組同學設計實驗探究 CH4 還原 CuO 的反應。
(提出問題)CH4 還原 CuO 的反應產物是什么?
(查閱資料)白色的無水硫酸銅固體遇水變藍色。
(實驗探究)
①在點燃 B 處酒精燈之前先通入甲烷氣體的作用_____
②點燃酒精燈一段時間后 B 裝置內的現(xiàn)象_________,證明有銅 生成;
③反應過程中,C 裝置中的現(xiàn)象_________,證明有水生成;
④D 裝置內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明有_________生成;
⑤請根據以上信息寫出 CH4 還原 CuO 的化學反應方程_________
【答案】 CH4+2O2 CO2+2H2O 排盡裝置內的空氣防治加熱時發(fā)生爆炸 黑色粉末變紅 白色固體變?yōu)樗{色 二氧化碳 CuO+CH44Cu+CO2+2H2O
【解析】(1)甲烷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H4+2O2 CO2+2H2O;
(2)①由于甲烷氣體與空氣混合在加熱時可能出現(xiàn)爆炸,因此,在進行加熱前要把玻璃管中空氣全部排出,所以進行操作時應先通入甲烷排出管內空氣然后再進行加熱;
②甲烷和氧化銅在加熱時生成銅,會觀察到會黑色粉末變紅;
③水可以與白色無水硫酸銅反應生成藍色的五水硫酸銅,所以C 裝置中白色固體變?yōu)樗{色,說明證明有水生成;
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D 裝置內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⑤據以上信息寫出可知甲烷和氧化銅在加熱時生成銅、二氧化碳和水,化學方程式為:CuO+CH44Cu+CO2+2H2O。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下圖所示實驗,回答問題。
(1)實驗A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CO2的密度比空氣大,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B中,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由此證明燃燒所需要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C中紅磷要過量,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紅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8年5月1l日,人民日報報道:中國科技大學曾杰教授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新型催化劑,把CO2與H2高效轉化為清潔液體燃料甲醇,實現(xiàn)了“人工碳循環(huán)”。如圖為某科研小組設計的利用化學鏈燃燒產生的高濃度CO2制備甲醇的流程圖,據圖回答:
(1)圖1是利用鎳(Ni)進行化學鏈燃燒的流程圖。與傳統(tǒng)的燃料燃燒方式相比,化學鏈燃燒排放的CO2濃度高,易于收集。
①空氣反應器中,金屬鎳與氧氣在一定條件下燃燒生成氧化鎳(NiO);燃料反應器中發(fā)生的部分化學反應如下:Ⅰ.H2+NiONi+H2O;Ⅱ.CO+NiONi+CO2,其中屬于置換反應的是_____(填“Ⅰ”或“Ⅱ”),反應Ⅱ中發(fā)生還原反應的物質是_____。
②與CO、H2直接在空氣中燃燒相比,化學鏈燃燒排放出的CO2濃度更高的原因是_____。
(2)圖2是利用高濃度CO2制取甲醇的流程圖:吸收池內,飽和碳酸鈉溶液吸收高濃度CO2生成碳酸氫鈉;分解池內,碳酸氫鈉受熱分解放出CO2;合成塔內,利用新型催化劑,CO2與H2反應生成甲醇(CH4O)與水。
①吸收池內生成碳酸氫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
②合成塔內生成甲醇的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H2與CO2的質量比是_____。該反應中,原料H2的理想來源是_____。如果將來H2的制取技術取得突破,“CO2與H2反應高效變甲醇”這一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的意義是_____(答出一條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重慶一中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在實驗室進行粗鹽提純實驗,并用所得精鹽配置50g溶質質量分數為5%的NaCl溶液。
(1)粗鹽提純實驗的操作順序為__________(填圖中字母),稱量精鹽并計算產率;A操作中玻璃棒作用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關于粗鹽提純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填序號)
①將粗鹽直接放在天平左盤上進行稱量 ②將蒸發(fā)皿放在石棉網上加熱
③蒸發(fā)時待水分全部蒸干后停止加熱 ④過濾后濾液仍渾濁應重新過濾
(3)配置NaCl溶液時,稱量精鹽發(fā)現(xiàn)天平指針偏左,應______(填序號)
A.增加適量砝碼 B.減少適量砝碼 C.增加適量精鹽 D.減少適量精鹽
(4)配置NaCl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填序號)
①粗鹽溶解時不充分 ②過濾時濾紙破損
③蒸發(fā)時溶液飛濺 ④配溶液時稱量的精鹽仍潮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圖像能正確反映相關實驗過程中量的變化關系的是( )
A. 氫氧化鈉溶液加水稀釋
B. 一定壓強下,CO2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與溫度的變化關系
C. 一定溫度下,向飽和的氯化鈉溶液中加入氯化鈉固體
D. 向生銹的鐵釘緩慢滴加稀鹽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A、B兩種物質飽和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注:不是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曲線,現(xiàn)分別向50gA和80gB固體中各加水150g,加熱溶解,同時蒸掉50g水,冷卻至T1℃,此時 ( )
A. 二者均有晶體析出 B. 只有A析出
C. 只有B析出 D. 二者均沒有晶體析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碳酸鈣和氧化鈣組成的混合物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為60%,將100 g該混合物高溫煅燒至固體質量不再改變,有關結論正確的是
A. 煅燒后固體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減少
B. 共生成56 g氧化鈣
C. 煅燒前后固體中氧元素的質量不變
D. 共生成16 g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興趣小組的同學對鋁的某些性質進行相關探究。
(實驗回顧)
(l)鋁與稀鹽酸反應。
①用圖1所示裝置制取氫氣。
鋁與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
②用B裝置收集氫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金屬能否置換出鹽酸和稀硫酸中的氫,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_。
(提出問題)
鋁能否與水反應生成氫氣?
(查閱資料)
物質 | 鈉與水 | 鋁與水 | 汞與水 |
能否發(fā)生反應 | 能反應 | 能反應 | 不反應 |
(交流與討論)
(I)鋁在空氣中與氧氣反應,其表面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鋁薄膜,起到保護膜的作用。如生活中可用鋁壺燒水。鋁與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
(2)除去鋁表面氧化鋁薄膜的方法(舉一例)_________。除上述方法外,還可以將鋁片浸入氯化汞( HgCl2)溶液中,形成鋁汞齊(鋁汞合金)破壞鋁表面致密的氧化膜且防止其重新生成。
(實驗探究)
(1)將鋁片完全浸入氯化汞(HgCl2)溶液中1分鐘左右,取出,立即用流水沖洗干凈后加入到蒸餾水中(如圖2),其表面生成大量氣泡、周圍出現(xiàn)白色沉淀。鋁與氯化汞溶液發(fā)生置換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
(2)在導管口a處涂肥皂水,發(fā)現(xiàn)導管口有氣泡形成,當氣泡離開導管后,氣泡______(填“下沉”或“上升”),用燃著的木條點燃氣泡,發(fā)出爆鳴聲。
(實驗結論)
鋁能與水反應生成氫氣。寫出鋁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鋁和氫氣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實驗反思)
(1)圖2裝置內,在鋁與水反應的過程中,若關閉導管上的活塞K,反應停止,其原理是_______。當再次打開活塞K,反應繼續(xù),產生氣泡。鋁未能生成氧化鋁,其原因是________。
(2)汞有毒,會污染環(huán)境,興趣小組的同學用硫粉處理單質汞,用飽和硫化鈉溶液處理使用過的氯化汞廢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現(xiàn)有實驗室制取氣體的部分裝置,請你結合所學化學知識,回答有關問題:
(1)請寫出圖中標有字母的儀器名稱:a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裝置 A 還需做的一點改進是_____,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 方程式:_____.D 裝置有一處明顯的錯誤,請你用清晰的線條給予畫出改正:_____
(3)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可用的發(fā)生裝置是_____.如果用改正后的 D 裝置收集氧氣, 試寫出驗滿的方法:_____________.若要收集到干燥的氧 氣,應將發(fā)生裝置與 F 裝置的_____(填“m”或“n”)相連.
(4)稱取 5g 石灰石(雜質不參加反應)放入燒杯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將反應生成的氣體全 部通入盛有足量澄清石灰水的燒杯中(氣體全部被吸收),反應結束后稱量燒杯中物質的質量增加了1.76g.試計算石灰石中含有雜質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