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方一些地區(qū),農民有時會向農田撒些熟石灰,以調節(jié)土壤的pH。這些地區(qū)土壤的pH可能是( )
A. =7
B. >7
C. <7
D. 無法確定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對物質歸納不正確的一組是( 。
A. 糖類、維生素、橡膠都是有機物
B. 鋁棒和石墨棒都具有良好的導電性
C. 氮肥、磷肥、鉀肥是最主要的化學肥料
D. 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滌劑的水洗掉,是因為洗滌劑能夠溶解油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四川省宜賓市二片區(qū)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中考三;瘜W試卷 題型:填空題
請用化學用語表示下列物質或微粒:
(1)4個氧原子_____;
(2)2個鋁離子_____;
(3)由2個氮原子構成的一個分子_____;
(4)2個碳酸鈉_____;
(5)正三價氮元素所形成的氧化物_____;
(6)氯酸鉀(KClO3)是由鉀離子和氯酸根(ClO3﹣)離子構成,則氯酸鈣的化學式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西藏崗巴縣中學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適應性訓練化學試卷 題型:簡答題
(題文)某化學小組用一定量AgNO3和Al(NO3)3的混合溶液進行了下圖實驗,已知溶液甲呈藍色。
(1)向固體乙上滴加鹽酸時____________(填“有”或“沒有”)氣泡產生。
(2)溶液甲中一定含有哪些溶質?(寫化學式)__________________
(3)請寫出該實驗過程中所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西藏崗巴縣中學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適應性訓練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各組變化中,每一轉化在一定條件下均能一步實現的是( )
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西藏崗巴縣中學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適應性訓練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物質中屬于復合肥的是( )
A.KNO3 B.K2CO3 C.CO(NH2)2 D.NH4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西藏安多縣中學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調研化學試卷 題型:簡答題
某;瘜W興趣小組為了測定某一碳酸鈉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進行如下實驗,取13.25 g碳酸鈉樣品(雜質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水)放入燒杯中,加入95.8 g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向其中加入稀鹽酸,測得反應放出氣體的總質量與所加入稀鹽酸的質量關系曲線如圖所示,請回答:
(1)當加入212 g稀鹽酸時,放出氣體的質量為___________g。
(2)碳酸鈉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為_____?(寫出計算過程)
(3)加入106 g稀鹽酸(即A點)時燒杯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____?(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西藏安多縣中學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調研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各組物質混合后不能發(fā)生反應的是
A.銀和稀鹽酸
B.。..氫氧化鋇溶液和硝酸
C.鋁和稀硫酸
D.氯化鋇溶液和硫酸鈉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寧夏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中考模擬化學試卷 題型:實驗題
某化學興趣小組對金屬的性質做了如下探究,請你填寫空格:
(1)用如圖所示實驗探究鐵生銹的條件(每支試管中均放有完全相同的潔凈鐵片):
①甲同學認為,試管A發(fā)生的現象就能夠說明鐵的銹蝕是鐵與空氣中的氧氣、水蒸氣共同作用的結果.乙同學不同意他的觀點,認為必須全面觀察試管_____(選填試管編號)發(fā)生的現象,并經過科學嚴謹的推理,才能得出上述結論.
②試管D和E實驗的目的是進一步探究鐵在_____的環(huán)境中是否更容易銹蝕.
③為防止金屬銹蝕,除了采用覆蓋保護膜等措施以外,還可以制成合金.這是因為合金與純金屬相比,其組成和內部組織結構發(fā)生變化,從而引起_____的變化.
(2)某同學向分別盛有等質量的鐵粉和鋅粒的試管中,倒入等質量、等溶質質量分數的稀硫酸,以“金屬表面產生氣泡的快慢”為標準來判斷兩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有的同學認為這種方案不夠合理,理由是_____.
(3)將一定質量的鐵粉放入硝酸銅、硝酸鋅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應后過濾,所得固體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_____,且反應后溶液質量比反應前_____(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