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CommonHTML/jax.js
10.用粒子知識對下列一些事實的解釋正確的是( �。�
事實解釋
A氖氣和氦氣化學性質(zhì)相似氖原子和氦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
B氯化鈉固體不導電因為沒有帶電的離子
C空氣比水容易被壓縮混合物比純凈物分子間隔大
D物質(zhì)的熱脹冷縮粒子間的間隔隨溫度的改變而改變
A.AB.BC.CD.D

分析 根據(jù)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質(zhì)量和體積都很��;分子之間有間隔;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同種的分子性質(zhì)相同,不同種的分子性質(zhì)不同,可以簡記為:“兩小運間,同同不不”,結合事實進行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 解:A、氖氣和氦氣化學性質(zhì)相似,氖氣和氦氣均屬于稀有氣體,分別是由氖原子和氦原子構成的,氖原子和氦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均為8,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故選項解釋正確.
B、氯化鈉固體不導電,是因為構成氯化鈉的鈉離子和氯離子不能自由移動,故選項解釋錯誤.
C、空氣比水容易被壓縮,是因為氣體分子間的間隔比液態(tài)分子間的間隔大,故選項解釋錯誤.
D、物質(zhì)的熱脹冷縮,是因為粒子間的間隔隨溫度的變化而改變,故選項解釋正確.
故選:AD.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質(zhì)(可以簡記為:“兩小運間,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質(zhì)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解答此類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下列物質(zhì)的俗名、學名、化學式三者不完全正確的是( �。�
A.碳銨、碳酸氫銨、NH4HCO3B.純堿、碳酸鈉、Na2CO3
C.消石灰、氫氧化鈣、Ca(OH)2D.鹽酸、氯化氫、H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閱讀下面科普短文.
毒猴子即是經(jīng)過無良廠家用硫磺或雙氧水加工過的一次性筷子.
在一次性筷子的生產(chǎn)過程中熏蒸硫磺或淋雙氧水后,這些有害物質(zhì)就會留在這些筷子里面,等到用筷子吃東西的時候才釋放出來,危害健康.
之所以叫毒猴子,是由于這種被硫磺熏蒸過的一次性筷子被折斷后,橫截面經(jīng)過放大,就像很多只猴頭的形狀,看起來相當恐怖.
正規(guī)的一次性筷子所用的原料都是質(zhì)地比較好的木材,不需要特殊加工.但是現(xiàn)在很多小作坊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都是劣質(zhì)木材,看上去“膚色”較黑,這不太美的顏色當然無法受到食用者的青睞.因此,小作坊生產(chǎn)者經(jīng)加工處理后的一次性筷子,馬上就會“改頭換面”,堂而皇之地登上了人們的餐桌.
一次性筷子有兩種制作方法,固態(tài)的制作方式是通過硫磺的熏蒸漂白.經(jīng)過硫磺氣體漂白的筷子,其二氧化硫會嚴重超標,而二氧化硫的特性之一就是遇冷會凝固.因此,人們用這種筷子進餐時,二氧化硫隨著空氣的流動很容易凝固至呼吸道,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便隨之而來.除此以外,硫磺中含有重金屬,例如:鉛.汞等…重金屬在人體內(nèi)部是可以堆積的,長時間的累積會造成鉛中毒或汞中毒.
液態(tài)加工的筷子的方法是通過氯氣或者雙氧水漂白,特別是氯氣,它不僅容易造成人體內(nèi)的膽結石,而且含有曾經(jīng)讓人們談之色變的二惡英.
至于竹筷子,為了去除筷子的毛刺,令其看起來光滑.白皙,制作者將其放入滑石粉中,通過摩擦對筷子進行加工.但滑石粉(主要成分是含水的硅酸鎂,Mg3[Si4O10](OH)2.)容易增加人體患膽結石的機率.盡管不正規(guī)廠家生產(chǎn)的一次性筷子危害性很大,但到目前為止,我國對一次性筷子仍沒有出臺具體的衛(wèi)生檢驗的標準.

(1)硫磺中含有重金屬,例如:鉛,汞等…指的是元素(填分子、原子、離子或元素).
(2)雙氧水漂白作用是利用了其氧化性,雙氧水常溫下能分解產(chǎn)生氧氣,化學方程式為:
2H2O2 MnO2_2H2O+O2↑.
(3)滑石粉主要成分是含水的硅酸鎂,Mg3[Si4O10](OH)2.其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378
(4)請你對目前的食品安全提出兩條合理建議:加強監(jiān)管制度、完善相關法制法規(guī)、提高全民素養(yǎng)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化學課上,同學們做了如下兩個實驗.

實驗裝置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論
 
 
 
 
 
實驗Ⅰ、Ⅱ中均觀察到:白色固體逐漸減少,有氣泡冒出;澄清石灰水變渾濁.Na2CO3和NaHCO3都能與鹽酸反應產(chǎn)生CO2;NaHCO3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NaHCO3+HCl=NaCl+H2O+CO2↑.
在實驗過程中用手觸摸試管,發(fā)現(xiàn)盛Na2CO3的試管變熱,盛NaHCO3的試管變冷
【提出問題】兩個實驗過程中,溫度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與假設】甲同學認為:Na2CO3和鹽酸反應為放熱反應,而NaHCO3和鹽酸反應為吸熱反應.
乙同學認為甲的猜想有不足之處.
【設計實驗】乙同學欲通過實驗進行研究,實驗步驟如下:
①分別向盛有0.5g Na2CO3固體、0.5g NaHCO3固體的燒杯中加入10mL水(20℃),攪拌,測量溫度t1
②靜置,測量溫度t2
③分別加入10mL 密度約為1.1g/mL 20%的鹽酸(20℃),攪拌,測量溫度t3
【實驗記錄】多次實驗后取平均值記錄如下:
 t1/℃t2/℃t3/℃
Na2CO323.320.023.7
NaHCO318.520.020.8
【分析與結論】
(1)甲同學猜想的不足之處是沒有考慮固體溶解時的溫度變化.通過步驟①得到的結論是Na2CO3固體溶解放熱,NaHCO3固體溶解吸熱.
(2)通過步驟②和③得到的結論是:Na2CO3和NaHCO3與鹽酸反應都是放熱反應.
【反思與評價】老師指出乙的設計仍存在不足,并補充做如下實驗:向盛有10mL水(20℃)的燒杯中加入10mL密度約為1.1g/mL 20%的鹽酸(20℃),攪拌,測量溫度為22.2℃.
(1)此實驗的目的是探究鹽酸稀釋過程中的溫度變化.
(2)結合此次探究活動,你認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B(填序號).
A.鹽酸的稀釋過程是放熱過程
B.NaHCO3與鹽酸的反應是放熱反應
C.實驗Ⅰ和Ⅱ中的能量變化與化學反應、物質(zhì)的溶解和稀釋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濃硫酸濺到皮膚上應先用大量水沖洗,再涂3%-5%的碳酸氫鈉溶液
B.干粉滅火器主要用于撲滅圖書、檔案、精密儀器的火災
C.普通導線外層的塑料是熱塑性的聚氯乙烯塑料
D.不慎把燒堿溶液沾到皮膚上,應立即用較多水沖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A、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lián)系是化學學科的特點.
甲、乙、丙、丁表示四種物質(zhì),它們的部分化學式和微觀示意圖分別列于表:
物質(zhì)圖例:
化學式H2OCH2
微觀示意圖   ?
(1)請你畫出丁物質(zhì)的微觀示意圖
(2)構成甲物質(zhì)的粒子是水分子;
(3)四種物質(zhì)中屬于氧化物的是CO、H2O(填化學式),請你從微觀角度描述判斷的依據(jù):均由同種分子構成,且分子又都是由氧原子和另一種原子構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酒后駕駛分兩種,酒精含量達到20mg/100mL但不足80mg/100mL,屬于飲酒駕駛,酒精含量達到或超過80mg/100mL,屬于醉酒駕駛.請回答下列問題:
(1)飲酒會使人判斷能力下降,容易引發(fā)交通事故.某人飲酒后駕車被交警發(fā)現(xiàn).經(jīng)測定其每100mL血液中酒精含量為98mg,屬于醉酒駕駛.
(2)乙醇(C2H5OH)中碳、氫、氧的質(zhì)量比是12:3:8.
(3)乙醇(C2H5OH)中碳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52.2%.(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一位)
(4)乙醇(C2H5OH)在空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C2H5OH+3O2_2CO2+3H2O.
(5)46%的乙醇的水溶液中,氫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是多少?(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3.水是生命之源,人類的日常生活與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都離不開水.

(1)如圖甲所示,通電一段時間后,試管1中所收集的氣體為氫氣,檢驗時發(fā)生的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或化學表達式)為:氫氣+氧氣水.
(2)該實驗的結論是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請寫出電解水的文字表達式(或化學表達式):水氫氣+氧氣.
(3)小剛自制了一個簡易凈水器(如圖乙)凈化雨水,其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除去色素和異味,經(jīng)該裝置凈化得到的水仍是混合物(填“混合”或“純凈”).
(4)生活中常用肥皂水區(qū)分硬水和軟水,并通過煮沸使硬水軟化.
(5)凈化水的方法有靜置沉淀、吸附沉淀、過濾、蒸餾等,其中凈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4. 甲、乙兩種固體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
(1)20℃時,甲、乙飽和溶液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相等.
(2)乙中混有少量甲時,可以用蒸發(fā)溶劑的方法提純乙.
(3)40℃時,甲溶液的溶質(zhì)質(zhì)最分數(shù)不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