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科學實驗必須按規(guī)范進行操作。根據(jù)下列圖示回答:
(l)圖示中實驗操作有明顯錯誤的一項是:__________(選填字母序號:A、B或C)。
(2)圖A中儀器① 的名稱是_______,它在該實驗操作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肥對提高農(nóng)作物的產(chǎn)量有重要作用。下列有關化肥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提倡農(nóng)家肥與化肥綜合使用
B.草木灰是一種農(nóng)家肥,其主要成分中含有鉀元素
C.磷肥的主要作用是促進植物莖、葉生長茂盛,葉色濃綠
D.常用作氮肥的化合物有尿素、碳酸氫銨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對現(xiàn)象解釋合理的是
A.鋁具有良好的抗腐蝕性能,是因為它的化學性質很活潑
B.水墨畫可長時間保存不變色是因為碳的化學性質在常溫下不活潑
C.氧氧化鈉需要密封保存是因為它會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
D.“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為分子間有間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校實驗室有一無色澄清溶液,其中除了硝酸鈉以外,可能還含有氫氧化鈉、碳酸鈉、硫酸鈉、硝酸鋇中的一種或幾種。
實驗活動一“探究該廢液的組成。
去一定量的無色溶液,進行如下圖所示實驗。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原無色廢液呈______(填“酸性”“堿性”或“中性”)操作l的名稱為_______。
(2)生成固體甲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
(3)原無色澄清廢液中一定沒有(寫名稱或化學式均可,下同)_____________。
實驗活動二:處理廢液得到較純凈的硝酸鈉溶液。
將溶液A和原無色廢液充分混合,無明顯現(xiàn)象。接下來進行如下圖所示實驗。
(4)混合后廢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指示劑除外)______,試劑①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香煙的煙氣中含有致癌物尼古。–10H14N2),下列關于尼古丁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尼古丁中含有氮分子
B.尼古丁中氮元素質量分數(shù)最大
C.尼古丁由三種元素組成
D.尼古丁是由10個碳原子、14個氫原子、2個氮原子構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碳酸鋅與碳酸鈣其有相似的化學性質。現(xiàn)將12.5g碳酸鋅固體高溫鍛燒一段時間,冷卻后,向剩余固體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下列結論正確的個數(shù)是
①共生成16.1g硫酸鋅
②煅燒越充分則消耗的硫酸越少
③煅燒后固體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減小
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的總質量與煅燒時間的長短有關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草酸(H2C2O4)又名乙二酸,是一種有機酸,易溶于水,廣泛存在于植物源食品中。草酸不穩(wěn)定,在濃硫酸的催化作用下,草酸固體受熱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某化學課外興趣小組對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種類進行了如下實驗探究:
【提出問題】生成物中有哪幾種碳的氧化物?
【實驗猜想】猜想1:只有CO;
猜想2:只有 (填化學式);
猜想3:含有CO和CO2。
【設計實驗】基于猜想3,根據(jù)CO和CO2的性質,興趣小組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
【實驗探究】
(1)觀察到A裝置中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明草酸分解有CO2氣體生成,請寫出A裝置中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2)有兩種實驗現(xiàn)象都能分別證明草酸分解的氣體中含有CO;
①C裝置中澄清石灰水不變渾濁,F(xiàn)裝置中出現(xiàn) 的現(xiàn)象;
②E裝置中出現(xiàn) 的現(xiàn)象。
【實驗結論】通過實驗探究證明:猜想3成立。
草酸分解的化學方程式是 。
(1)B裝置的作用是 ;
(2) C裝置的作用是 ;
(3)該實驗裝置的設計還有一處明顯不足(實驗前已排盡裝置內的空氣),請?zhí)岢龈?/span>進措施 (任寫一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現(xiàn)有一包由3.2g銅、13g鋅和2g 碳組成的粉末,放到一定量的AgNO3溶液中,完全反應后得到的固體為m種,溶液中溶質為n種.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若m=2,則n=2或3 B.若固體中金屬的質量為 48g,則m=4
C.當m=3時,溶液可能呈藍色 D.反應后固體的質量不可能超過56g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