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小組發(fā)現(xiàn),維C泡騰片(保健藥品,主要成分見圖1)溶于水,有許多氣泡產(chǎn)生(如圖2)。該小組同學進行如下探究。
探究一:該氣體的成分。
【猜想與假設(shè)】小華說:該氣體可能是CO2、O2、CO、H2、N2。
小明說:不可能含有N2,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芳說:不可能含有CO和H2,因為從藥品安全角度考慮,H2易燃易爆,C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該小組同學認為:該氣體可能含有CO2、O2中的一種或兩種。
【進行實驗】
實驗編號 | 實驗操作 | 實驗現(xiàn)象 |
① | 將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
② | 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該氣體中 | 帶火星的木條沒有復燃 |
【得出結(jié)論】(1)由實驗①可知,該氣體中肯定含有_________,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由實驗②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確定該氣體中不含氧氣,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維C泡騰片溶液的酸堿性。
向維C泡騰片溶液中滴加石蕊試液,溶液變紅,說明溶液顯_________性。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2019學年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 第4單元自然界的水單元綜合練習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關(guān)于電解水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 為增強水的導電性,常在水中加入一定最的稀硫酸或氫氧化鈉溶液
B. 在水電解器中加滿水,然后接通直流電源
C. 電解水的實驗證明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索組成的
D. 與電源正極相連的玻璃管內(nèi)得到的氣體能在空氣中燃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科粵版化學上冊第2章空氣、物質(zhì)的構(gòu)成單元檢測題 題型:單選題
如圖裝置常用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下列對實驗的認識正確的是( )
A. 紅磷燃燒產(chǎn)生大量的白色煙霧
B. 燃燒匙中的紅磷可以換成木炭
C. 該實驗可以說明N2 難溶于水
D. 紅磷量不足會導致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大于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2019屆九年級化學第十二單元測試卷 題型:填空題
理論知識在生產(chǎn)、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1)生活中可以用_____來區(qū)別硬水和軟水。
(2)錳鋼比組成它的純金屬硬度_____,可用于制作鋼軌。
(3)活性炭由于具有很強的_____,可以清除冰箱內(nèi)的異味。
(4)用來制作食品保鮮膜的材料是_____ (填“聚乙烯”或“聚氯乙烯”)。
(5)用下列物質(zhì)除去油污時,利用乳化作用的是_____ (填序號)。
A.汽油 B.洗潔精 C.氫氧化鈉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2019屆九年級化學第十二單元測試卷 題型:單選題
植物光合作用可表示為CO2+H2O淀粉+O2,下列有關(guān)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淀粉中一定含有C、H兩種元素 B. 淀粉中一定只含有C、H兩種元素
C. 淀粉中可能有三種以上的元素 D. 淀粉可能是一種單質(zhì)或一種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西省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以下歸納中,其中錯誤的一組是( )
A. 化學知識中有許多的“相等”
原子核中質(zhì)子數(shù)與中子數(shù)相等
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的正價總數(shù)與負價總數(shù)的數(shù)值相等
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zhì)的質(zhì)量總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質(zhì)質(zhì)量總和
B. 相似物質(zhì)(或微粒)之間的區(qū)別
氯原子和氯離子 最外層電子數(shù)不同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分子構(gòu)成不同
生鐵和鋼 含碳量不同
C. 選擇實驗室制取氣體裝置與凈化方法的依據(jù)
發(fā)生裝置 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
收集裝置 氣體的密度和溶解性
凈化方法 氣體及所含雜質(zhì)的化學性質(zhì)
D. 環(huán)境問題 主要原因 解決對策
溫室效應 二氧化碳 植樹造林,禁止濫砍濫伐
水質(zhì)惡化 污水排放 先處理后排放
酸雨形成 SO2 、NO2 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