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A、B、C、D、E是初中化學中常見的物質(zhì),其中E是六大基本營養(yǎng)素之一。它們之間轉(zhuǎn)化關系如圖所示:
(1)若A是酸,C是食鹽的主要成分,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
(2)若在加熱條件下,單質(zhì)A能與B的濃溶液發(fā)生反應,且C溶液為藍色,D會形成酸雨,D中組成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1∶1,則D的化學式為________。
(3)若A是堿,D是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
【答案】或 SO2
【解析】
(1)若A是酸,C是食鹽的主要成分,則C是氯化鈉,A能與B反應生成C、D、E,則A是鹽酸,B是碳酸鈉或碳酸氫鈉,E是六大基本營養(yǎng)素之一,E是水,反應是碳酸鈉和鹽酸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或碳酸氫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或。
(2)若在加熱條件下,單質(zhì)A能與B的濃溶液發(fā)生反應,且C溶液為藍色,C是硫酸銅,D會形成酸雨,D中組成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1∶1,D是二氧化硫,則D的化學式為SO2。
(3)若A是堿,D是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可推出D是氨氣,E是六大基本營養(yǎng)素之一,E是水,A可以是氫氧化鈣,B可以是氯化銨,反應是氫氧化鈣和氯化銨生成氯化鈣、水和氨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框圖中的物質(zhì)均為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zhì),其中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B屬于氧化物,下圖是它們之間的相互轉(zhuǎn)化關系。請回答:
(1)A物質(zhì)中所含陽離子的符號為_____,物質(zhì)E的俗名為_____;
(2)得到F溶液的操作Ⅰ的名稱為:_____。
(3)寫出反應②中氣體C轉(zhuǎn)化為氣體J的化學方程式:_____;若I是紅褐色沉淀,請寫出G+F→I的化學方程式:_____。
(4)指出反應①的基本類型是_____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是關于 CO2 的實驗室制法及性質(zhì)實驗,
A制 CO2 的藥品 | B發(fā)生裝置 | C收集裝置 | D比較 CO2 與空氣的密度 |
(1)其中有一項是不正確的,錯誤之處在于______________。
(2)D實驗可以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zhì)是_______________,依據(jù)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解釋該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測定大理石樣品中鈣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雜質(zhì)不含鈣元素,不溶于水,也不與其他物質(zhì)發(fā)生反應),進行了如下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實驗過程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jù)已知條件列出求解第一次所加的稀鹽酸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x)的比例式__________________。
(3)此大理石樣品中鈣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__________________。
(4)用36.5%的濃鹽酸配制200g上述稀鹽酸,所需鹽酸的質(zhì)量為__________________。
(5)若將反應后的濾液蒸發(fā)11.2g水,無晶體析出,所得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______________。
(6)現(xiàn)有上述大理石樣品500t,可以制得含雜質(zhì)的生石灰的質(zhì)量為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校化學興趣小組欲探究 CO2 與 NaOH 溶液反應后的溶質(zhì)組成。
(查閱資料)20℃時,幾種物質(zhì)在水中的溶解度(S):
物質(zhì) | Na2CO3 | NaHCO3 | Ca(OH)2 | Ba(OH)2 | NaOH |
S/g | 21.5 | 9.6 | 0.165 | 3.89 | 109 |
(實驗探究Ⅰ)
實驗一:取兩只充滿 CO2 的礦泉水瓶,分別加入50mL 的水和等體積的 NaOH 溶液,立即擰緊瓶蓋, 實驗如圖,充分振蕩。瓶子變癟程度 A______B(填 “>”“=”“<”)。
實驗二:驗證 B 瓶中反應生成了 Na2CO3:取少量 B 瓶中的溶液,滴加過量 BaCl2 的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靜置。
(1)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2)實驗中不宜將 BaCl2 溶液換成 CaCl2 溶液,原因是______。
實驗三:取少量實驗二中的上層清液,滴入幾滴酚酞。
(3)溶液變紅色。說明清液中還有 NaOH。
(4)實驗二中必須加入過量的 BaCl2 溶液,理由是______。
(實驗探究Ⅱ)
(查閱資料)
(1)本實驗條件下,NaOH 溶液、Na2CO3 溶液和NaHCO3 溶液的 pH 分別約為 14.0、12.0和 8.5。
(2)將 CO2 通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溶液變渾濁,繼續(xù)通 CO2 氣體,渾濁逐漸消失, 其消失過程中發(fā)生的反應為:CaCO3 + H2O + CO2 =Ca(HCO3)2
(提出猜想)過量 CO2 與 NaOH 溶液反應后的溶質(zhì)中還可能含有______(填化學式)。
(進行實驗)小明在老師的幫助下利用數(shù)字傳感器完成了以下實驗。室溫(約 20℃)下, 將 8gNaOH 溶于 190g 水中,然后向其中持續(xù)通入二氧化碳氣體,同時用數(shù)字傳感器測定溶液的 pH 變化,所得數(shù)據(jù)如圖 2 所示。
(得出結(jié)論)
(1)實驗中,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長頸漏斗”的原因是______;
(2)根據(jù)資料和圖像判斷:M點溶質(zhì)應為______(填化學式);
(反思交流)
(1)經(jīng)多次重復實驗,所得實驗結(jié)果基本一致。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 18min 后溶液的 pH 基本不再變化,則此時燒杯內(nèi)______(填“有”或“無”)晶體析出,原因是______。
(2)待 pH 不再變化后,取適量溶液,向其中滴加幾滴稀鹽酸,立即產(chǎn)生氣泡,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小組同學欲提純粗鹽(只含氯化鈉和少量泥沙)樣品,實驗過程和氯化鈉的溶解度數(shù)據(jù)如下。
溫度(°C) | 10 | 20 | 30 | 40 | 60 |
溶解度/g/100g水 | 35.8 | 36.0 | 36.1 | 36.4 | 37.1 |
(1)30°C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__。
(2)操作Ⅲ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其原理是依據(jù)_____________的性質(zhì)進行提純。
(3)最終提純所得精鹽質(zhì)量偏少,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選填編號)。
a 操作II中食鹽未完全溶解就進行操作Ⅲ
b 操作Ⅲ中有濾渣漏入承接液體的燒杯
c 操作II、IV實驗過程中有物質(zhì)濺出
d 操作IV蒸發(fā)最終所得精鹽比較潮濕
(4)溶解粗鹽時,加入20°C水合適的量約為_____________(選填“20”、“30” 或“50”) mL。
(5)稱取4.5g提純的精鹽,可配制質(zhì)量分數(shù)為0.9%的食鹽溶液______________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酒精噴燈是實驗中常用的熱源,主要用于需加強熱的實驗、玻璃加工等。下圖是一款座式酒精噴燈,回答下列問題。
(1)塑料屬于_________(填“天然有機高分子材料”或“合成有機高分子材料”)。九年級化學課本中的演示實驗中,需要用到這種儀器的實驗是________。(寫一個即可)
(2)酒精是乙醇的俗名,酒精的化學式為:________。
(3)不銹鋼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請寫出一個比較它和銅金屬活動性強弱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A、B、C、D、E、F 是初中化學常見的六種物質(zhì),其中 A 和 E 都是酸,B、D 只含兩種元素,C 是一種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而 C、D、F 是與 A、E 不同的三類化合物,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表示物質(zhì)間的轉(zhuǎn)化關系,“一”表示兩種物質(zhì)能相互反應(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及反應條件未標出)。
請回答:
(1)A 的化學式__________
(2)寫出 F→C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回答下列與含碳物質(zhì)有關的問題。
(1)制糖工業(yè)中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性脫色制白糖;
(2)CO2與H2O反應,生成一種能使石蕊溶液變紅的物質(zhì),這種物質(zhì)是_______;
(3)在高爐煉鐵的核心反應Fe2O3+3CO2Fe+3CO2里,其中_______發(fā)生氧化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