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 | 現(xiàn)象 | 結論 |
(1) | (1)仍有沒反應的氫氧化鈣 | |
(2) | (2)還含有生成的碳酸鈣 |
分析 (1)發(fā)生裝置取決于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氯酸鉀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受熱分解生成氯酸鉀和氧氣,排水法收集的氧氣較純凈;為了防止高錳酸鉀進入導管,通常在試管口塞一團棉花;利用加熱的方法制取氧氣,并且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要按照一定的步驟進行,特別是要注意集滿氧氣后的操作順序,以防發(fā)生安全事故;
(2)根據(jù)制取二氧化碳是固體和液體的不加熱反應選擇實驗裝置,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能溶于水;
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可以判斷裝置是否漏氣;
①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值;②生銹的鐵釘與鹽酸能發(fā)生化學反應;
③酸和堿會發(fā)生中和反應;用酸堿指示劑可以檢驗溶液的酸堿性.書寫化學方程式時,要注意配平.
解答 解:(1)實驗室用氯酸鉀制取氧氣屬于加熱固體制取氣體,發(fā)生裝置選A,但排水法收集的氧氣較純凈,收集裝置選C;若改用高錳酸鉀來制取氧氣,為了防止高錳酸鉀進入導管,應該在試管口塞一團棉花;為了防止水倒流入試管,把試管炸裂,實驗結束,停止加熱時要先把導管移出水面;
故答案為:AC;在試管口塞一團棉花;移出導管;停止加熱
(2)制取二氧化碳是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是固體和液體的不加熱反應,且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能溶于水,可用BD裝置;故填BD;反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能溶于水;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能溶于水
緩慢拉動注射器的活塞時,如果裝置不漏氣,錐形瓶中的空氣被抽出一部分,壓強減小,裝置外的空氣通過長頸漏斗進入錐形瓶,所以長頸漏斗末端有氣泡產(chǎn)生.故填:長頸漏斗末端冒出氣泡;
①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值,測得試劑瓶中液體的PH為1,因此濾液中有鹽酸.故答案為:PH試紙;鹽酸
②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配平即可;鐵銹除去后,鐵與鹽酸反應有氣泡冒出.
故答案為:有氣泡冒出;Fe2O3+6HCl=2FeCl3+3H2O;
③用實驗確認集氣瓶內(nèi)變渾濁的“石灰水”成分的實驗方法是:先向集氣瓶內(nèi)變渾濁的“石灰水”中,滴加無色酚酞試液;發(fā)現(xiàn)無色變紅色,仍渾濁;要確認集氣瓶內(nèi)變渾濁的“石灰水”與廢液恰好完全反應,只要觀察到:無氣泡生成,溶液變?yōu)闊o色即可;氫氧化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配平即可;從反應后的溶液中獲取氯化鈣晶體可采用蒸發(fā)結晶的方法.
故答案為:
【步驟一】先向集氣瓶內(nèi)變渾濁的“石灰水”中,滴加無色酚酞試液;發(fā)現(xiàn)無色變紅色,仍渾濁;
【步驟二】無氣泡生成,溶液變?yōu)闊o色;Ca(OH)2+2HCl=CaCl2+2H2O;
【步驟三】蒸發(fā)結晶
點評 本考點主要考查氣體的制取裝置和收集裝置的選擇,同時也考查了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實驗方案的設計,綜合性比較強.氣體的制取裝置的選擇與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的條件有關;氣體的收集裝置的選擇與氣體的密度和溶解性有關.設計實驗方案時,要注意實驗操作、現(xiàn)象和結論的敘述,本考點是中考的重要考點之一,主要出現(xiàn)在實驗題中.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焚燒垃圾 | B. | 增加綠地面積 | ||
C. | 減少用煤作燃料 | D. | 汽車改用清潔燃料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只收集到H2 | B. | 先收集到H2,后收集到CO2 | ||
C. | 只收集到CO2 | D. | 先收集到CO2,后收集到H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用塑化劑制奶茶 | B. | 使用地溝油做火鍋 | ||
C. | 甲醛水溶液泡制水產(chǎn)品 | D. | 用小蘇打做發(fā)酵粉制作面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一定只含碳元素、氫元素 | |
B. | 可能含碳元素、氫元素. | |
C. | .一定含碳元素、氫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 |
D. | .一定含碳元素、氫元素,氧元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