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t1℃時,甲和乙的飽和溶液升溫到t2℃時仍是飽和溶液
B.t1℃時,甲和乙各30g分別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均形成飽和溶液
C.t2℃時,甲和乙的飽和溶液各100g,其溶質的質量相等
D.t2℃時,在100g水中加入60g甲,充分溶解,形成不飽和溶液
B    
據圖可知,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所以將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升溫后,都變成不飽和溶液;t1℃時,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相交,說明該溫度下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均為30g,所以該溫度下甲和乙各30g分別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恰好得到飽和溶液,t2℃時甲的溶解度大于乙,所以等質量的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中,所含溶質的質量甲大于乙,由于t2℃時甲的溶解度為50g,所以該溫度下100g水中加入60g甲充分溶解后,還存在沒有溶解的甲,對應的溶液為飽和溶液。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是甲、乙兩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乙兩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B.甲、乙兩物質的溶解度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
C.常用降溫法從甲的飽和溶液中獲取甲的晶體
D.將乙的飽和溶液溫度由t2℃降至0℃,有晶體析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是MgS04和NaCl的溶解度曲線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t1℃時,MgS04和NaCl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相等
B.t2℃時的MgS04飽和溶液,不管溫度升高還是降低均有晶體析出
C.t2℃時,MgS04飽和溶液升溫后變?yōu)椴伙柡腿芤?/td>
D.t2℃時的NaCl飽和溶液升溫至t3℃時,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圖是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物質A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B.t1℃時,物質C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20%
C.將t2℃時物質C的飽和溶液降溫到t1℃時,溶液濃度不發(fā)生變化
D.將t2℃時的物質A、B飽和溶液降溫到t1℃時,兩溶液的濃度A>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a、b兩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a、b兩種物質的溶解度都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B.在t2℃時,b物質的溶解度比a物質的溶解度大
C.在t1℃時,a物質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大于b物質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
D.在t2℃時,將20ga物質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是a物質的不飽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地球上71%的面積覆蓋著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重要的溶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生石灰與燒堿溶于水都有熱量放出,不能用加水的方法鑒別二者
B.溶質在溶解的過程中,有的放出熱量,有的吸收熱量
C.常溫下KNO3、Ca(OH)2的飽和溶液降溫后仍是飽和溶液
D.將NaCl、蔗糖溶于水后,溶質均以離子形式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下圖是A、 B兩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

(1)t1℃時,A、B的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相等,其原因是                   
(2)t2℃時,60gA溶于100g水,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是        。
(3)分別將A、B的飽和溶液從t2℃降低溫度至t1℃,沒有晶體析出的是        的飽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圖是a b 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在t2℃時,a的溶解度等于b的溶解度
B.在t1℃時ac的飽和溶液的質量分數(shù)相同
C.c的飽和溶液由t1℃升溫至t2℃時,變成不飽和溶液
D.當a中含有少量b時,可以用降溫結晶的方法提純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下圖是某實驗小組的同學繪制的兩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圖。請你根據圖示回答問題:

(1)t1℃時,甲物質的溶解度_________乙物質的溶解度(填“>”“<”或“=”)。P點代表的意義        
(2)溶解度曲線圖中的任何一點都表示溶液的一種特定狀態(tài)。圖中A、B兩個狀態(tài)中,溶液屬于不飽和狀態(tài)的是______________;
(3)在t1℃時,將相同質量的甲、乙兩種物質飽和溶液,分別升溫到t2℃,此時,甲溶液的含水量__________乙溶液的含水量(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