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化學方法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農(nóng)業(yè)上用加入燒堿的方法改良酸性土壤
B.生活中可以用加入食醋的方法除去水壺中的水垢
C.實驗室可用加入熟石灰研磨的方法鑒別氮肥和磷肥
D.多吃蔬菜可以補充人體所必需的維生素

分析 A、根據(jù)燒堿具有強烈的腐蝕性,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jù)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能與酸反應,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jù)銨態(tài)氮肥與堿性物質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jù)蔬菜中富含維生素,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 解:A、燒堿具有強烈的腐蝕性,不能用燒堿改良酸性土壤,故選項說法錯誤.
B、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能與酸反應,可以用加入食醋的方法除去水壺中的水垢,故選項說法正確.
C、銨態(tài)氮肥與堿性物質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實驗室可用加入熟石灰研磨的方法能鑒別銨態(tài)氮肥和磷肥,對于其它的氮肥,如尿素,則不能鑒別,故選項說法錯誤.
D、蔬菜中富含維生素,多吃蔬菜可以補充人體所必需的維生素,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AC.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學性質、燒堿的性質、銨態(tài)氮肥的性質、蔬菜中富含維生素等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強化安全意識,提升安全素養(yǎng).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錯誤的是( 。
A.在點燃氫氣前先檢驗其純度B.在火災逃生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張貼嚴禁煙火標志D.在天然氣燃氣灶下方安裝報警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下列物質的用途利用了其物理性質的是( 。
A.干冰用作制冷劑B.焦炭用于煉鐵
C.氫氣用作高能潔凈的燃料D.氮氣用于制備氮肥和燃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下列關于實驗現(xiàn)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
A.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淡藍色火焰
B.紅磷在空氣中燃燒時,產(chǎn)生大量白霧
C.打開盛濃鹽酸的試劑瓶蓋,瓶口有大量白煙
D.向滴有石蕊的氫氧化鈉溶液中逐滴加入過量鹽酸,溶液由藍色變成紅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6.如圖是實驗室制取和收集氣體的部分裝置圖.

(1)寫出裝置圖中標號儀器的名稱:①錐形瓶;②集氣瓶.
(2)用高錳酸鉀固體制取氧氣的發(fā)生裝置可選A(填裝置字母);檢驗氧氣的方法為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木條復燃,說明是氧氣;實驗室若選用裝置B和E制取并收集氧氣,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當觀察到集氣瓶口有大氣泡冒出現(xiàn)象時,說明氣體已收滿.
(3)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若要收集到純凈干燥的二氧化碳氣體,則接口順序為a連e、f、c、d連b(填小寫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有關能源和資源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氣是化石能源,貯量有限不可再生,未來汽車燃料可能將使用氫氣
B.保護金屬資源:將自行車車架噴漆、車鏈條涂油等防銹,還有回收更要尋找替代品
C.廣東大寶山礦洗礦的“酸性紅水”流進農(nóng)田,使餐桌“有毒鎘大米”,當測得pH>7水顯酸性
D.空氣中氮氣可制氮肥和食品保護氣,氧氣可用于登山、潛水和高爐煉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3.如圖形象地表示了氯化鈉的形成過程,下列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A.鈉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電子B.氯原子得1個電子形成氯離子
C.鈉原子與鈉離子都不顯電性D.氯化鈉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10.利用廢舊電池銅帽(含Cu、Zn)制取海綿銅(Cu),并得到硫酸鋅溶液,主要流程如下(反應條件已略去):

已知:2Cu+2H2SO4+O2$\frac{\underline{\;\;△\;\;}}{\;}$2CuSO4+2H2O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過程Ⅰ中稀硫酸必須過量,其原因是使電池銅帽中的鋅(Zn)充分反應掉,銅轉化生成硫酸銅;
(2)過程Ⅱ中分離操作的名稱是過濾.
(3)過程Ⅲ中有氣體產(chǎn)生,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Zn+H2SO4=ZnSO4+H2↑.
(4)A~E中含一種元素的物質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下列各組物質按單質、化合物、混合物順序排列的是( 。
A.氫氣、二氧化硫、冰水混合物B.金剛石、水銀、食鹽水
C.液態(tài)氧、干冰、生鐵D.稀有氣體、酒精、碳酸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