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和化學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一起做完課本上的觀察活動“分子運動”的實驗后,他們又設計了以下三個探究實驗,以進一步探究分子的運動情況.請你加入該小組的探究活動,并回答下列問題.

實驗Ⅰ:在盛有少量蒸餾水的小燒杯中滴入2~3滴酚酞溶液,再向其中滴加濃氨水,小燒杯中的溶液變成紅色.通過此實驗,你能得出的結論有________.

實驗Ⅱ:如圖甲所示,小燒杯A內(nèi)放濃氨水.小燒杯B內(nèi)放滴有酚酞的蒸餾水.一段時間后,小燒杯B中產(chǎn)生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________.

實驗Ⅲ:為使實驗結論可靠,他們又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裝置作為對比實驗,小燒杯C中放入蒸餾水,小燒杯D中放滴有酚酞的蒸餾水.你認為有無必要?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答案:
解析:

  答案:實驗Ⅰ:酚酞滴入蒸餾水中不變色,酚酞遇濃氨水后變成紅色

  實驗Ⅱ:B中液體變紅 濃氨水易揮發(fā),揮發(fā)出的氨分子從燒杯A中運動到燒杯B中,溶于水后使酚酞變成紅色.

  實驗Ⅲ:沒必要 由于實驗Ⅰ、Ⅱ已做過對比實驗,故沒有必要再做對比實驗

  提示:實驗I其實就是課本活動與探究實驗中氨分子擴散實驗的變形,得出的實驗結論與課本相同.實驗Ⅱ中由于濃氨水易揮發(fā),揮發(fā)出的氨分子從燒杯A中運動到燒杯B中,溶于水后使酚酞變成紅色.由于實驗Ⅰ、Ⅱ已做過對比實驗,故沒有必要再做對比實驗,因此實驗Ⅲ無必要.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某校化學研究性學習小組在學習了“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基礎上,改進了教材中的實驗,設計出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實驗步驟如下:
①如圖所示,連接儀器,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發(fā)現(xiàn)裝置的氣密性良好.
②在集氣瓶里裝進適量a 體積的水,燃燒匙里放一塊白磷(其著火點是40℃),并在酒精燈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熱,按圖示裝置把集氣瓶中的空氣密封起來,把長導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有足量水的燒杯中.(注:集氣瓶內(nèi)的長導管已伸到了瓶底)
③用力把預先加熱過的玻璃棒按下與白磷接觸,觀察到白磷立即著火燃燒,產(chǎn)生大量白煙,同時放出大量的熱.(注:白磷與紅磷燃燒的產(chǎn)物相同)
④待白磷燃燒熄滅后,稍加振蕩,白煙消失.
⑤待集氣瓶完全冷卻至室溫,量出集氣瓶中水的體積是b,整個集氣瓶的體積是c.
⑥根據(jù)a、b、c三個數(shù)據(jù),計算出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
根據(jù)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在白磷開始燃燒到最后熄滅的過程中,集氣瓶內(nèi)水面的變化情況是
先下降后上升
先下降后上升

(2)若實驗非常成功,請寫出a、b、c三個數(shù)據(jù)應滿足的一個等式關系式:
b-a
c-a
=
1
5
b-a
c-a
=
1
5

(3)組內(nèi)成員小葛為了證明實驗完成后的集氣瓶內(nèi)是否還有氧氣剩余,他沒有利用其它的儀器和藥品,仍是利用了上述實驗涉及的儀器和藥品,設計了一個實驗,最后得出了瓶內(nèi)一定沒有氧氣剩余的結論.你知道他是如何實驗的嗎?寫出簡要的實驗步驟和實驗現(xiàn)象.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4)組內(nèi)成員小張對“實驗前集氣瓶里要裝進適量a 體積的水”非常不理解.咨詢了組長小明之后,他終于明白“a 體積的水”的作用,其一是為了加快⑤步驟中集氣瓶的冷卻速度;其二則主要是
形成液封,防止實驗過程中集氣瓶內(nèi)的氣體從長導管中向外逸散而影響實驗結果
形成液封,防止實驗過程中集氣瓶內(nèi)的氣體從長導管中向外逸散而影響實驗結果

(5)組內(nèi)成員小杭性格好動,無意間他發(fā)現(xiàn)向⑤步驟集氣瓶內(nèi)的水中滴加幾滴紫色石蕊試液,水會變紅.這一現(xiàn)象使組內(nèi)成員積極地展開了討論,成員小葛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使溶液顯酸性而導致的,但小明馬上作出反對,原因是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極少,而實驗過程中又沒有產(chǎn)生二氧化碳,短時間內(nèi)不可能會使溶液顯酸性.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
小明
小明
.若你認為小明的觀點正確,那么請你對“變紅”現(xiàn)象提出大膽地猜想:
白煙(五氧化二磷固體)溶于水中形成了酸性物質
白煙(五氧化二磷固體)溶于水中形成了酸性物質
.(若你認為小葛的觀點正確,此空不填)
(6)在上述實驗中,下列操作的實施和實驗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會導致實驗最后產(chǎn)生的實際值大于理論值的是
B
B

A.裝置氣密性不好             B.實驗前集氣瓶里沒有裝a 體積的水
C.集氣瓶沒有冷卻到室溫       D.用紅磷代替白磷(紅磷的著火點在240℃左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某�;瘜W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對一瓶敞口放置的氫氧化鈉產(chǎn)生了興趣,甲乙兩組同學圍繞這瓶氫氧化鈉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
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
①氫氧化鈉是否完全變質②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shù)是多少?
查閱資料
查閱資料
①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
②向氫氧化鈉和碳酸鈉混合物中加入鹽酸時,鹽酸先與氫氧化鈉反應,再與碳酸鈉反應;
設計實驗
設計實驗
實驗一:探究氫氧化鈉固體的變質情況.
①取少量該固體樣品置于試管中,向其中加入稀鹽酸,發(fā)現(xiàn)有氣泡產(chǎn)生,說明該樣品中含有碳酸鈉,由此可確定該固體已發(fā)生變質.則反應方程式為: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②如果氫氧化鈉已經(jīng)完全變質,甲組同學認為取少量固體溶于水,向其中滴加無色酚酞后,溶液應呈無色,乙組同學思考后認為甲組同學的想法是錯誤的,原因是:
碳酸鈉和氫氧化鈉溶液都顯堿性,使酚酞試液變成紅色
碳酸鈉和氫氧化鈉溶液都顯堿性,使酚酞試液變成紅色


③為探究該固體中是否還有未變質的氫氧化鈉,同學們又進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實驗.請將下表填寫完整.
實驗目的 實驗操作 現(xiàn)象 結論或化學方程式
除去碳酸鈉 取少量該固體樣品溶于水配成溶液,滴加適量的氯化鈣溶液,充分反應后過濾
產(chǎn)生白色沉淀
產(chǎn)生白色沉淀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Na2CO3+CaCl2=2NaCl+CaCO3
Na2CO3+CaCl2=2NaCl+CaCO3
檢驗是否含有氫氧化鈉 向過濾后的濾液中滴入
酚酞試液
酚酞試液
變紅
變紅
該樣品中含有氫氧化鈉
實驗二:測定其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shù)
設計方案
設計方案

①甲組同學:稱取20.00樣品,放入過量的鹽酸直到反應停止,共收集到4.40g二氧化碳.(設計思路:根據(jù)樣品與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求出碳酸鈉的質量,再計算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shù).)
②乙組同學:稱取20.00g樣品,加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過量的澄清石灰水.過濾、洗滌、干燥,共得到白色沉淀10.00g.(設計思路:根據(jù)樣品與石灰水反應生成沉淀碳酸鈣的質量,先求出碳酸鈉的質量,再計算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shù).)
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
根據(jù)兩組同學的實驗結果,請你幫助他們計算出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shù):(任選一組寫出計算過程)
交流與反思
交流與反思

(1)在交流時,老師問同學們“能否用上述實驗所得的數(shù)據(jù)計算出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shù)”,甲乙兩組的同學都一致認為可以.但小明思考后,覺得甲、乙兩種方案都不妥,理由是:
樣品中有水,無法測出樣品的氫氧化鈉的質量
樣品中有水,無法測出樣品的氫氧化鈉的質量

(2)小明又重新設計新方案:先用電子秤準確稱取20.00g變質的NaOH樣品放入錐形瓶中,用電子秤秤得錐形瓶及樣品的總質量為70.00g,再把175.00g7.3%稀鹽酸平均分成7份依次加入樣品中,每次充分反應用電子秤秤得錐形瓶及所盛物質的質量,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
加入鹽酸的次數(sh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錐形瓶及所盛物質的總質量 95.00 120 145 170 192.8 215.6 240.6
(2)請根據(jù)上述實驗數(shù)據(jù),計算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shù)為
40.0%
40.0%

(不要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某校化學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對一瓶敞口放置的氫氧化鈉產(chǎn)生了興趣,甲乙兩組同學圍繞這瓶氫氧化鈉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
【提出問題】①氫氧化鈉是否完全變質②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shù)是多少?
【查閱資料】①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
②向氫氧化鈉和碳酸鈉混合物中加入鹽酸時,鹽酸先與氫氧化鈉反應,再與碳酸鈉反應;
【設計實驗】實驗一:探究氫氧化鈉固體的變質情況
①取少量該固體樣品置于試管中,向其中加入稀鹽酸,發(fā)現(xiàn)有氣泡產(chǎn)生,說明該樣品中含有碳酸鈉,由此可確定該固體已發(fā)生變質.則反應方程式為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②為探究該固體中是否還有未變質的氫氧化鈉,同學們又進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實驗.請將下表填寫完整.
實驗目的 實驗操作 現(xiàn)象 結論或化學方程式
除去碳酸鈉 取少量該固體樣品溶于水配成溶液,滴加適量的氯化鈣溶液,
充分反應后過濾

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Na2CO3+CaCl2=2NaCl+CaCO3
Na2CO3+CaCl2=2NaCl+CaCO3
檢驗是否含有氫氧化鈉 向過濾后的濾液中滴入
酚酞試液
酚酞試液
變紅
變紅
該樣品中含有氫氧化鈉
實驗二:測定其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shù)
【設計方案】
①甲組同學:稱取16.40g樣品,放入過量的鹽酸直到反應停止,共收集到4.40g二氧化碳.(設計思路:根據(jù)樣品與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求出碳酸鈉的質量,再計算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shù).)
②乙組同學:稱取16.40g樣品,加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過量的澄清石灰水.過濾、洗滌、干燥,共得到白色沉淀10.00g.(設計思路:根據(jù)樣品與石灰水反應生成沉淀碳酸鈣的質量,先求出碳酸鈉的質量,再計算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shù).)
【解決問題】根據(jù)兩組同學的實驗結果,請你幫助他們計算出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shù):
設碳酸鈉質量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4.4g
106
x
=
44
4.4g

x=10.6g
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shù)=
10.6g
16.40g
×100%
=64.6%
答: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shù)64.6%.
設碳酸鈉質量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4.4g
106
x
=
44
4.4g

x=10.6g
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shù)=
10.6g
16.40g
×100%
=64.6%
答: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shù)64.6%.
.(任選一組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寫出過程)
【交流與反思】
(1)在交流時,老師問同學們“能否用上述實驗所得的數(shù)據(jù)計算出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shù)”,甲乙兩組的同學都一致認為可以.但小明思考后,覺得甲、乙兩種方案都不妥,理由是:
樣品中有水,無法測出樣品的氫氧化鈉的質量
樣品中有水,無法測出樣品的氫氧化鈉的質量

小明又重新設計新方案:先用電子秤準確稱取16.40g變質的NaOH樣品放入錐形瓶中,用電子秤秤得錐形瓶及樣品的總質量為51.40g,再把175.00g 7.3%稀鹽酸平均分成7份依次加入樣品中,每次充分反應用電子秤秤得錐形瓶及所盛物質的質量,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
加入鹽酸的次數(sh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錐形瓶及所盛物質的總質量 76.40 101.40 126.40 151.40 174.20 197.00 222.00
(2)請根據(jù)上述實驗數(shù)據(jù),計算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shù)為
48.8%
48.8%
.(不要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某化學研究性學習小組在學習了“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基礎上,改進了教材中的實驗,設計出如右圖所示的實驗裝置。

【查閱資料】:①白磷和紅磷組成元素相同。白磷燃燒所需的

最低溫度是40℃,而紅磷需要240℃。

②紫色石蕊溶液是一種酸堿指示劑,酸性物質的溶液能使紫

色石蕊溶液變紅。

【實驗步驟】:

① 如右圖所示連接儀器,檢查裝置的氣密性良好。

② 在集氣瓶里裝入適量a體積的水,燃燒匙里放一塊白磷,

在酒精燈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熱后,立刻將集氣瓶上的三孔膠塞塞緊。

③ 迅速將預熱過的玻璃棒按下與白磷接觸。觀察到白磷燃燒,產(chǎn)生大量白煙。

④ 待白磷燃燒完畢,將集氣瓶稍加振蕩,白煙消失。

⑤ 待集氣瓶完全冷卻至室溫,打開止水夾,量出集氣瓶中水的體積為b,整個集氣瓶的體積為c。

⑥ 根據(jù)a、b、c三個數(shù)據(jù),計算出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

根據(jù)以上實驗信息,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氣,藥品中白磷的用量應保證    。

(2)若實驗非常成功,請寫出a、b、c三個數(shù)據(jù)應滿足的一個等式關系    

(3)小組成員小張對“實驗前向集氣瓶內(nèi)裝入適量a體積的水”不理解。咨詢組長小明后,他終于明白加入水的作用,其一是    ;其二是    。

(4)小組成員小紅無意間發(fā)現(xiàn),向b體積水中滴加幾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會變成紅色。請你對“變紅”現(xiàn)象的原因提出大膽地猜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
閸忥拷 闂傦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