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題目】以下是實驗室制取及收集常見氣體的裝置圖。

(1)寫出a、b的儀器名稱: a________,b________

(2)實驗室若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應選擇的發(fā)生裝置是________。裝置中適當?shù)母倪M為: _____________

(3)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應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_____,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若用B裝置來收集二氧化碳時,氣體應從______口進(填序號)。若用B裝置來檢驗二氧化碳,瓶中應裝的是________,若看不到明顯現(xiàn)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4)通過查閱資料得知:氨氣(NH3)密度比空氣小,極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氨水)顯堿性。

①用加熱固體氯化銨和固體氫氧化鈣混合物來制取并收集氨氣時,應選擇的裝置是_____(填字母)。

②將收集滿氨氣的集氣瓶倒扣在滴有無色酚酞試液的水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

【答案】酒精燈 集氣瓶 2KMnO4 K2MnO4+MnO2+O2 C 試管口放一團棉花 A CaCO3 +2HCl═CaCl2 +H2O+CO2 澄清的石灰水 石灰水變質(或鹽酸揮發(fā)出氯化氫氣體) CF 集氣瓶內充滿水,溶液變紅色

【解析】

(1)根據(jù)儀器的名稱解答

(2)根據(jù)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反應條件來選擇發(fā)生裝置,并結合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書寫規(guī)則分析;

(3)根據(jù)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來選擇發(fā)生裝置,并結合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書寫規(guī)則;根據(jù)二氧化碳的性質來選擇收集和檢驗的方法;

(4)根據(jù)制取氣體的反應物狀態(tài)、反應條件、氣體的性質可以選擇發(fā)生裝置和分析實驗現(xiàn)象。

(1)儀器a是酒精燈,b是集氣瓶;

(2)實驗室中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屬于固體加熱型,所以應該選用圖中的C裝置作為發(fā)生裝置;高錳酸鉀在加熱的條件下可以分解產生氧氣、錳酸鉀和二氧化錳,化學方程式為:2KMnO4 K2MnO4+MnO2+O2↑;為了防止高錳酸鉀固體隨氣流進入導管,而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

(3)在實驗室中用石灰石和稀鹽酸來制取二氧化碳不需要加熱,反應物的狀態(tài)為固體和液體,所以應該用A裝置作為發(fā)生裝置,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鈣,化學方程式為:CaCO3 +2HCl═CaCl2 +H2O+CO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所以用B裝置來收集二氧化碳時,氣體應從長管進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所以用澄清的石灰水來檢測二氧化碳,B裝置盛放澄清的石灰水;若看不到明顯現(xiàn)象,可能石灰水變質或鹽酸的濃度過大,揮發(fā)出了氯化氫氣體,氯化氫氣體溶于水后形成鹽酸,碳酸鈣能溶于鹽酸

(4)①利用氯化銨和氫氧化鈣的固體混合物制取氨氣時需要加熱,屬于固體加熱型,應該用C裝置作為發(fā)生裝置;

②氨氣易溶于水且水溶液顯堿性,所以將收集滿氨氣的集氣瓶倒扣在滴有無色酚酞試液的水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集氣瓶內充滿水,溶液變紅色。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下(一種小球代表一種元素的原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分子的種類發(fā)生變化

B. 反應前后原子數(shù)目沒有變化

C. 原子的種類發(fā)生了改變

D. 該反應的實質是原子的重新組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6分黃銅是以Zn主要元素,添加元素銅的合金。黃銅渣中約含Zn 7%、ZnO 31%、Cu 50%、CuO 5%,其余為雜質。處理黃銅渣可得到硫酸鋅,其主要流程如下雜質不溶于水、不參與反應

已知:ZnO+H2SO4=ZnSO4+H2O; CuO+H2SO4=CuSO4+H2O

1步驟Ⅰ中產生氣體的化學方程式為 。

2溶液A中的金屬陽離子有 填化學式

3步驟Ⅰ、Ⅱ中均包含的操作名稱為 ,此操作和步驟Ⅲ中的蒸發(fā)操作都要用到的玻璃儀器是 。

4溶液A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溶液C的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今天的化學興趣小組活動中,指導老師拿來了一包已經失效的石灰干燥劑。為了確定該干燥劑的組成,同學們進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動:

小萌同學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此包裝袋中的生石灰干燥劑已經完全變質失效。他采用的探究方法是:取少量樣品于試管中,加入少量水,用手觸摸試管外壁,沒有明顯的放熱現(xiàn)象。此實驗中加入的水必須是少量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閱資料)

石灰干燥劑的成分為CaO,請寫出該干燥劑干燥原理______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提出猜想)①該干燥劑的成分為Ca(OH)2

②該干燥劑的成分為CaCO3

③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設計)小組成員設計了如下的實驗方案:

方案一:取樣滴加稀鹽酸,有氣泡產生,則白色固體只存在CaCO3;

方案二:取樣滴加少量稀鹽酸,沒有氣泡產生,則白色固體中只存在Ca(OH)2 ;

方案三:取樣加入水中,振蕩,靜置,上層為清液,下層出現(xiàn)固體不溶物,取上層清液滴加酚酞試液,變紅,則固體為CaCO3和Ca(OH)2的混合物。

(實驗分析)小組成員經過討論發(fā)現(xiàn)上述實驗方案都存在著問題。

上述方案一中存在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方案二的結論是錯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方案三中的結論也有些不妥,是因為____

(4)實驗證實,該固體是CaCO3和Ca(OH)2的混合物,請你再設計一種實驗方案予以證明,只要寫出實驗步驟和現(xiàn)象即可。

實驗操作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____

____

(數(shù)據(jù)分析)

為了進一步確定該混合物中CaCO3的質量分數(shù),實驗小組的同學取了15克樣品,加入足量的稀鹽酸,實驗測得生成CO2氣體的質量如圖所示,請據(jù)圖計算該混合物中CaCO3的質量分數(shù)。____

(反思與評價)

實驗中造成計算結果與實際值相比偏小,則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對碳單質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 金剛石堅硬且價格昂貴,所以金剛石在點燃的條件下不會與氧氣反應

B. 石墨粉很滑膩,常代替易燃的油類物質,在一些特殊的環(huán)境中作潤滑劑

C. 分子形似足球,這種結構的碳分子很穩(wěn)定,常用于材料科學和超導體等方面

D. 碳單質的物理性質差異較大,是因為碳單質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而導致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化學符號或化學式表示:

(1)2個氦原子________;
2CO3___________;

(3)氧化銅中銅元素為+2______
4人體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________;

(5)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_______

(6)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實驗設計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空氣中各成分所占比例示意圖(按體積計算),其中區(qū)域“a”代表的物質是( )

A. O2 B. N2 C. CO2 D. A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生命的孕育和維系需要水,科學研究離不開水.請你完成下列探究。

(1)探究一:用水作溶劑.在盛有5mL水和5mL汽油的兩只試管中分別加入1~2小粒高錳酸鉀,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結論: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性不同。該實驗量取5ml液體需要用到的儀器是_______________

(2)探究二:用水區(qū)別物質.自選兩種白色固體,用水區(qū)別它們,設計實驗完成下表內容。

兩種白色固體

主要操作、現(xiàn)象和結論

_______

____

(3)探究三:溶質在水中的溶解與結晶。

(查閱資料)熟石灰與碳酸氫銨、氯化銨混合研磨,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碳酸氫銨、碳酸氫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無色無味的氣體;20℃時,五種物質的溶解度如下表。

物質

NaCl

NH4HCO3

NH4Cl

NaHCO3

Na2CO3

溶解度/g

36.0

21.0

37.2

9.6

21.5

相同溫度下,不同溶質同時溶解在同一溶劑中,溶解度不變。

(提出問題)20℃時,將11.7gNaCl15.8gNH4HCO3同時放入盛有100g水的燒杯中,充分攪拌,靜置,有晶體析出(溫度仍為20)。析出的晶體是什么?

(設計實驗)設計方案,并進行實驗。

①取少量晶體與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無明顯現(xiàn)象,說明該晶體不可能_______。

②取少量晶體于試管中,加入_______,現(xiàn)象為生成無色無味的氣體。

③(實驗結論)析出的晶體是_______。

④(實驗拓展)析出晶體的原因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