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化學反應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
A.2H2O$\stackrel{通電}{→}$2H2+O2B.6HCl+2Fe→2FeCl3+3H2
C.CaCO3 $\stackrel{高溫}{→}$CaO+CO2D.2KClO3→2KCl+3O2

分析 根據(jù)化學方程式判斷正誤的方法需考慮:應用的原理是否正確;化學式書寫是否正確;是否配平;反應條件是否正確;↑和↓的標注是否正確.

解答 解:A、水通電生成氫氣和氧氣,沒有注明生產(chǎn)物的狀態(tài),正確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frac{\underline{\;通電\;}}{\;}$2H2↑+O2↑;
B、鹽酸和鐵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正確的化學方程式為:Fe+2HCl═FeCl2+H2↑;
C、碳酸鈣高溫分解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書寫正確;
D、氯酸鉀分解生成氯化鉀和氧氣,沒有注明反應的條件,正確的化學方程式為: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
故選C.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在解此類題時,首先分析應用的原理是否正確,然后再根據(jù)方程式的書寫規(guī)則進行判斷,化學方程式正誤判斷方法是:先看化學式是否正確,再看配平,再看反應條件,再看氣體和沉淀,最后短線改成等號.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下列有關(guān)實驗現(xiàn)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將一根用砂紙打磨過的鋁絲浸入硫酸銅溶液中,觀察到鋁絲的表面覆蓋一層紅色的銅,溶液的顏色由藍色變成無色
B.打開盛有濃鹽酸的試劑瓶看到有大量的白煙
C.紫色的石蕊試液滴入稀鹽酸中,石蕊試液由紫色變成紅色
D.將硝酸銨固體溶于水,溶液的溫度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5.(1)化學用語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請用化學用語填空:
①氮氣N2;②亞鐵離子Fe2+;③標出氮氣中氮元素的化合價$\stackrel{0}{N}$2
(2)在O2、CO2、H2O2三種物質(zhì)中都含有氧元素,三種物質(zhì)的一個分子中都含有2個氧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lián)系是化學學科的特點.
(1)銅、氯化鈉、二氧化碳三種物質(zhì)中,由離子構(gòu)成的是NaCl(寫化學式).
(2)請從微觀的角度分析:電解水時,水分解過程中不變的是氫原子、氧原子(寫出一點即可),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H2O$\frac{\underline{\;通電\;}}{\;}$2H2↑+O2↑.
(3)食醋中含有醋酸(CH3COOH),1個醋酸分子由8個原子構(gòu)成.
(4)A、B、C、D表示4種物質(zhì),其微觀示意圖見下表,A和B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 成C和D.若8g B參加反應,則生成D的質(zhì)量為9 g.
物質(zhì)ABCD
微觀示意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4.化學課外興趣小組的同學在配有活塞的鋼筒內(nèi)放一團棉花,把活塞迅速壓下去,棉花燃燒.他分析這是因為活塞壓縮空氣做功,使空氣內(nèi)能增大,溫度升高,達到了棉花的著火點,使棉花燃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工業(yè)上可在一定條件下制取乙醇(C2H5OH),乙醇是一種綠色燃料.將一定量乙醇和氧氣放到一個封閉的容器中引燃,測得反應前后物質(zhì)的質(zhì)量如表:
物質(zhì)乙醇氧氣二氧化碳X
反應前質(zhì)量/g4.68000
反應后質(zhì)量/g005.44.4a
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表中a的值為3.8
B.X一定是該反應的催化劑
C.X可能含有氫元素
D.若起始時氧氣的質(zhì)量是9.6g,則無X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現(xiàn)有初中化學中常見的易溶于水的三種鈉鹽組成的混合物,將其溶于水后得無色溶液A,進行如下實驗并得到相應結(jié)果:

試回答下列問題:
(1)無色氣體D的化學式為CO2,白色沉淀E的化學式為BaSO4
(2)原混合物中含有的三種易溶于水的鈉鹽的化學式分別為Na2CO3、Na2SO4、Na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如圖所示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
聞氣體氣味
B.
  稀釋濃硫酸
C.
  傾倒液體
D.
  讀取液體體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下列物質(zhì)中,由分子構(gòu)成的是( 。
A.金剛石B.氯化鈉C.氨氣D.硫酸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