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關燃料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石油被稱為工業(yè)的“血液”,是多種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
B.石油、煤、天然氣是化石燃料
C.氫氣燃燒的熱值高,產(chǎn)物對環(huán)境無污染,它是理想的高能和潔凈燃料
D.我國是世界上石油蘊藏量豐富的國家,因此可以無節(jié)制地使用石油資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關于燃燒及事故處理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
A.室內(nèi)起火,迅速打開所有門窗通風
B.廚房煤氣管道漏氣,迅速關閉閥門并開窗通風
C.只有含有碳元素的物質(zhì)才能燃燒
D.可燃物與氧氣接觸,就能燃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學習興趣小組利用如圖儀器或裝置進行氣體制備,回答有關問題:
(1)寫出儀器名稱:a: ;b: .
(2)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的符號表達式為: ;若要制取并收集較為純凈的氧氣,則選擇組裝的裝置有: ;如果用該裝置收集到的氧氣不純,可能的原因是 .
(3)若要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其發(fā)生裝置可選用圖中的 (填序號)進行組裝,連接玻璃管和膠皮管的操作:先把玻璃管口 ,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膠皮管中 .
(4)化學興趣小組同學經(jīng)認真思考后,認為可用有圖 F 裝置進行二氧化碳的收集.若集氣瓶中的氣體是空氣,那么進氣口應是 (填“a”或“b”),驗滿的方法是 ;
(5)在醫(yī)院給病人輸氧氣時,也利用了如圖所示裝置,在裝置中盛放大約半瓶蒸餾水.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a(chǎn)導管連接病人吸氧氣的塑料管
B.a(chǎn)導管連接供給氧氣的鋼瓶
C.該裝置可用來觀察是否有氧氣輸出
D.該裝置不能用來觀察輸出氧氣的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5月14日上午,蘭州市城關區(qū)一家存放嬰兒紙尿褲的倉庫發(fā)生火災,迅即趕到的消防官兵用水槍將大火撲滅。關于燃燒與滅火,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
A.從燃燒條件看,紙尿褲屬于可燃物
B.燃燒產(chǎn)生的大量濃煙對空氣會造成污染
C.水槍滅火是因為水降低了紙尿褲的著火點
D.存放紙尿褲等易燃物時不可堆得過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當前,南海問題引起我國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關注。南海是我國固有的領海,它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可燃冰等資源,其中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 ( )
A.氫氣 B.一氧化碳 C.甲烷 D.氧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物質(zhì)世界充滿了化學變化,人類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也是由化學變化產(chǎn)生的。下列生產(chǎn)、生活實例不是利用化學變化產(chǎn)生能量的是( )
A.電廠以煤為燃料,進行火力發(fā)電
B.人維持體溫和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
C.三峽大壩建成發(fā)電
D.利用炸藥開山炸石和拆除危舊建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近幾年我國某些城市酸雨污染較為嚴重,主要是因為大量燃燒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
【提出問題】用實驗證明煤中含碳元素和硫元素。
【查閱資料】(1)二氧化硫能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由紫紅色變?yōu)闊o色)。
(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樣,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闭垖懗龆趸蚺c澄清石灰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據(jù)上述資料,甲同學、乙同學和丙同學分別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探究。
【實驗探究】(3)甲同學進行了如圖所示A、B兩步實驗:
實驗現(xiàn)象:A中稀高錳酸鉀溶液褪色,B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得出結(jié)論:煤燃燒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證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4)乙同學認為甲同學的實驗不合理,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丙同學進行了如圖所示實驗(部分裝置在圖中略去):
【探究與結(jié)論】(6)上圖C裝置的作用是
。
(7)要證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的現(xiàn)象是丙同學的實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化學反應A + B D中,加入A、B、C三種物質(zhì)各10g,加熱至反應結(jié)束后,測
得A 已完全反應,生成D18g,則反應后混合物中C和B的質(zhì)量比為( )
A.5:1 B.5:4 C.5:3 D.5: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