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化學小組選用下圖裝置制取并收集氧氣

(1)寫出儀器名稱 a_______,b________ 。

(2)寫出一種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實驗時對應的氣體發(fā)生和收集裝置分別是_________(填標號,下同)和_______

【答案】試管 酒精燈 2KMnO4K2MnO4+MnO2+ O2↑(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A(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D

【解析】

(1)a儀器名稱為試管;b儀器名稱為酒精燈;

(2)實驗室可用分解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其化學方程式為2KMnO4K2MnO4+MnO2+ O2↑,該反應需要加熱,故反應裝置選A,氧氣密度大于空氣,采用向上排空氣法進行收集,故收集裝置選D。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校實驗室里有50 kg氫氧化鈉廢液,該校用某化工廠廢棄的稀硫酸來中和后排放。當恰好完全反應后溶液的總質量為100 kg,測得反應后的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7.1%,求:

(1)反應生成的硫酸鈉的質量是多少?

(2)該校實驗室的氫氧化鈉廢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7.3%的稀鹽酸滴入10g氫氧化鈉溶液(滴有2滴酚酞溶液)的燒杯中,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此稀鹽酸的質量為5g;卮鸩⒂嬎悖

(1)恰好完全反應時的現(xiàn)象為_______________

(2)求此NaOH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為_____________。

(3)求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_____________(酚酞溶液質量不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甲、乙、丙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t2℃時,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B. 甲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C. 分別將t3℃時甲、乙、丙的飽和溶液降溫至t1℃,則所得的三種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大小關系是乙>丙>甲

D. 甲固體中混有丙固體時,可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提純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A、B、C、D都是初中化學中常見物質,A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一種無色液體,D是一種黑色固體,具有如下圖所示的轉化關系(反應條件、其他反應物及多余產(chǎn)物均略去):

(1)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D可能 (填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原水(未經(jīng)處理的水)中含有泥沙懸浮物和細菌等雜質,可用次氯酸殺死細菌。氯氣溶解于水時,可生成鹽酸和次氯酸。某水廠生產(chǎn)自來水的凈化步驟如下:

(1)可以除去大顆粒懸浮物雜質的步驟是________(填標號)。

(2)能消毒殺菌的步驟為______(填標號)。

(3)A步中加明礬的作用為____________

(4)該廠生產(chǎn)的自來水是__________。(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過氧化氫(化學式為H2O2,俗稱雙氧水)在常溫下是一種無色液體,能在二氧化錳(MnO2)催化作用下迅速分解,放出氧氣,同時生成水。在實驗室中可用如圖所示裝置用雙氧水制取氧氣(通過分液漏斗玻璃活塞的”、“,可隨時向錐形瓶中滴加雙氧水)。如果在實驗室中用此方法代替加熱高錳酸鉀來制取氧氣,請簡述其有哪些優(yōu)點?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由氧化鎂和另一種金屬氧化物組成的混合物4g,其中含氧元素1.8g,則另一種金屬氧化物為(

A. Al2O3 B. CuO C. FeO D. Ca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科學。下圖為三種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1)氧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電子。

(2)硒(Se)元素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延緩衰老,山藥等食物中富含硒元素;卮鹣铝袉栴}:

A.硒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為_____________。

B.硒元素與氧、硫元素的化學性質相似,原因是它們的原子______________相同。

C.根據(jù)上述結構示意圖可知,硒離子的符號為___________。

(3)如圖表示的是工業(yè)上將某種有毒物質轉化成無毒物質直接排放的過程,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下。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