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根據(jù)如圖回答問題:
(1)實驗室用髙錳酸鉀制取氧氣的發(fā)生裝置是 (填裝置字母序號),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選擇氣體收集方法時,必須考慮的氣體性質(zhì)有 (填序號).
①顔色 ②密度和溶解性 ③可燃性
(3)某同學連接A、F、G進行實驗,A中所加藥品不同,G中所加藥品相同,為Ca(OH)2溶液.
①若實驗時F中蠟燭熄滅,G中溶液變渾濁,則A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②若實驗時F中蠟燭燃燒更旺,則A中產(chǎn)生的氣體是 ,還需將氣體通過盛有 (填藥品名稱)的洗氣瓶H.
③若將G中的白色渾濁物從液體中分離出來的操作名稱是 .
【答案】(1) B;2KMnO4K2MnO4+MnO2+O2↑;(2) ②;(3)①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② 氧氣;濃硫酸;③ 過濾.
【解析】(1)加熱高錳酸鉀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反應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該反應屬于固體加熱型,故選發(fā)生裝置B;(2)實驗室制取氣體選擇收集方法時,收集方法的選擇是根據(jù):一般考慮氣體物理性質(zhì)中的密度和溶解性,化學性質(zhì)中看它是否與水發(fā)生化學反應;難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與水反應的氣體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氣大的氣體(不能與空氣中的成分反應)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不能與空氣中的成分反應)可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3)①若實驗時F中蠟燭熄滅,G中溶液變渾濁,則A中制取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鹽酸,二者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②若實驗時F中蠟燭燃燒更旺,則A中制取的氣體具有助燃性,是氧氣,生成的氧氣中混有水蒸氣,可通過盛有濃硫酸的裝置H進行干燥;③固液分離用過濾的操作方法,所以要將G中的白色渾濁物從液體中分離出來,可用過濾的方法;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中國是把香椿當做蔬菜的唯一國家,它不僅營養(yǎng)豐富,而且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如香椿中含有的皂甙,具有抗菌、防癌的作用,皂甙的化學式為C27H42O3,請你計算:
(1)皂甙屬于_______________(填“有機物”或“無機物”);
(2)皂甙中各元素的質(zhì)量之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最簡整數(shù)比);
(3)含氫元素8.4 g的皂甙的質(zhì)盆為________________克(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模型是聯(lián)系宏觀與微觀的橋梁。
(1)右圖是鈉原子結(jié)構(gòu)示意圖。
①x的數(shù)值為_______。
②“11”指的是_______。
③鈉原子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1個電子,形成_______(填離子符號)。
(2)下圖是氫分子和氧分子運動的示意圖。
①在A、B和C中,能比較得出“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的是______(填標號)。
②從圖中可見,影響分子運動速率的因素除溫度外,還與______有關。
③舉一個能說明“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水是生命之源。有人喝了9克H2O,其中水分子的個數(shù)為( )
A.3.01×1023 B.6.02×1023
C.9×6.02×1023 D.3×6.02×10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H2O和H2O2的比較,不正確的是
A.都含有氫、氧元素 B.都由氫、氧原子構(gòu)成,結(jié)構(gòu)相同
C 一定條件下都能分解產(chǎn)生氧氣 D.H2O是常見的溶劑,H2O2溶液可用于醫(yī)療消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錐形瓶盛有鹽酸和氯化銅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的氫氧化鈉溶液,錐形瓶內(nèi)溶液質(zhì)量與滴入的氫氧化鈉溶液的質(zhì)量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請計算:
(l)反應至A點時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的質(zhì)量為__________;
(2)計算反應至B點時錐形瓶內(nèi)所得溶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多少?(計算結(jié)果保留至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