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實驗方案設計中,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是( )

選項

實驗目的

實驗方案

A

除去CuCl2溶液中的少量稀鹽酸

加適量CuO,充分反應

B

除去氧氣中的少量氫氣

把氣體通過灼熱的銅網(wǎng)

C

檢驗暴露在空氣中的氫氧化鈉樣品是否變質

加入適量稀鹽酸,觀察

D

鑒別NaOH、NaCl、NH4NO3、CuSO4四種固體

分別加入適量水,觀察

A. A B. B C. C D. D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20年河北省九地市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單選題

推理是學習化學的一種方法,以下推理不正確的是

A.溶液具有均一性穩(wěn)定性,但具有均一性和穩(wěn)定性的液體不一定是溶液

B.單質中只含有一種元素,但是只含有一種元素的物質不一定是單質

C.質子數(shù)決定元素種類,因此質子數(shù)相同的微粒一定屬于同種元素

D.化合物由多種元素組成,因此由多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一定是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20年青海省西寧市中考一模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20年江蘇省南京市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單選題

鈧(Sc)是一種“工業(yè)的維生素”。圖為鈧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關信息及其原子的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鈧屬于非金屬元素

B.鈧的相對原子質量是21

C.原子結構示意圖中x=10

D.鈧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20年山東省青島市中考模擬化學試卷 題型:實驗題

為驗證氫氧化鈉的化學性質某興趣小組同學做了如圖所示實驗。請根據(jù)實驗回答問題

(1)A試管中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

(2)甲同學觀察到B試管中無明顯現(xiàn)象,然后向B試管中繼續(xù)滴加1~2滴無色酚酞溶液,振蕩后溶液仍為無色。此現(xiàn)象_____(填“能”或“不能”)證明氫氧化鈉溶液和稀鹽酸發(fā)生了反應。

(3)為了驗證C試管中有碳酸鈉生成,乙同學設計的實驗方案如表所示,請你幫助填寫完整。

(查閱資料)碳酸鈉溶液顯堿性

方案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①取少量反應后溶液于另一支試管中

②加入過量的稀鹽酸

_____

_____

①_____

②_____

_____

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20年山東省青島市中考模擬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圖是一定條件下某反應的微觀模擬示意圖,按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反應前后,原子種類、數(shù)目不變

B.該反應中的甲、乙、丙、丁四種物質的分子個數(shù)比為2:2:1:2

C.該反應是置換反應

D.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構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20年陜西省銅川市新區(qū)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推斷題

某白色固體混合物可能含有Na2CO3、 KOH、MgCl2、CaC12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確定該混合物的成份,化學興趣小組同學進行了如圖所示實驗:

(1)在固體樣品中加入足量水攪拌后的操作Ⅰ是__________。

(2)往白色沉淀B中加入足量稀鹽酸,沉淀全部溶解且無氣泡產(chǎn)生,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

(3)取無色溶液A少量于試管中,通入CO2,得到無色溶液C和白色沉淀D,該步驟發(fā)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______。

(4)原白色固體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20年青海省西寧市中考二�;瘜W試卷 題型:實驗題

實驗室有一瓶失去標簽的黑色粉末A和~瓶標簽不全的無色溶液B(如圖l8)。小明想知道可能是什么物質,他各取少量于試管中混合,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氣泡;又查閱資料得知初中化學常見黑色粉末有:Cu0、Mn02、Fe304、鐵粉和炭粉。

(1)你認為黑色粉末A是__;無色溶液B是__。

(2)請寫出相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20年湖南省婁底市中考模擬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鹽的種類繁多,用途廣泛。 

(1)NaCl可用作__________。 

(2)磷酸二氫銨(NH4H2PO4)可提高農(nóng)作物的抗旱能力,是一種優(yōu)質化肥,它能顯著提高土壤中__________元素的含量,促進植物生長。 

(3)CuSO4與鐵反應是古代濕法煉銅的原理,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