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X2+的離子核外有28個電子,其相對原子質量為65,X原子核內中子數為()
A.35B.37C.65D.28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科學家最近制得了一種新型的氧分子O4,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O2、O4都是由氧元素組成的單質
B.O4分子由4個氧元素組成
C.1個O4分子由2個O2分子構成
D.O4是由O2組成的混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CO有還原性,可用于煉鐵B.氧氣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C.CO2能與水反應,可用于制碳酸飲料D.鎂燃燒發(fā)出耀眼的白光,可用作照明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按要求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實驗室急需一定量的銀粉末,科代表小聰認為可用現有的鐵金屬粉末和銀的鹽溶液、蒸餾水等藥品,配以必要的儀器來制得急需的銀粉末,原因是(用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5的分子極不穩(wěn)定,爆炸式的反應生成氮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
(3)金屬鈦因為有神奇的性能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常溫下鈦不與非金屬及強酸反應。加熱時卻可以和常見的非金屬單質反應。地殼中的含鈦礦石之一是金紅石(TiO2),目前大規(guī)模生產鈦的方法是:
①使金紅石與碳粉混合,在高溫條件下反應,再通過氯氣,制得TiCl4和一種可燃性氣體。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氬氣的氣流中,高溫下用過量的鎂跟TiCl4反應制得金屬鈦。寫出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氫氧化鈷[Co(OH)2]可用作涂料的干燥劑。在二氯化鈷(鈷顯+2價)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有粉紅色的氫氧化鈷沉淀生成,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
(5)乙醇屬于可再生資源,寫出其燃燒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測定雞蛋殼中碳酸鈣的含量(雜質不溶于水,也不與稀鹽酸反應),某小組同學將雞蛋殼清洗干凈,晾干,取15 g雞蛋殼研碎,逐滴加入稀鹽酸,當加入94.4 g稀鹽酸時恰好完全反應,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用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實驗中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變化如圖所示。請計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________g。
(2)計算雞蛋殼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_。(寫出計算過程,結果精確到0.1%)
(3)計算反應后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M是生活中常見的金屬,MSO4溶液是無色液體,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欲探究M與銅、鋁的活動性順序,請你和他們一起進行以下探究活動.
【提出問題】M、銅、鋁的金屬活動性順序是怎樣的?
(1)【猜想與假設】小敏的猜想是Al>Cu>M;小強的猜想是Al>M>Cu;你的猜想是 .
(2)【設計與實驗一】小莉取M絲、銅絲、鋁絲和編號為①、②、③的3支試管,進行如表的實驗(試管中均盛有體積相同、溶質質量分數也相同的稀鹽酸);
實驗操作 | M絲插入試管①中 | 銅絲插入試管②中 | 鋁絲插入試管③中 | 實驗結論 |
剛開始的現象 | 有少量氣泡產生 | 無氣泡 | 無氣泡 | M>Cu: |
幾分鐘后的現象 | 有少量氣泡產生 | 無氣泡 | 有大量氣泡產生 |
(3)【交流與表達】同學們對同一實驗得出兩種不同結論的現象進行了討論,明白了實驗剛開始時試管③中無氣泡產生的原因,該原因是。
(4)【設計與實驗二】為了進一步探究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同學們取粗細相同,打磨干凈的M絲、鋁絲及相關溶液,又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
①試管乙中觀察到的現象是。
②試管丙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5)【交流與表達】同學們經討論后認為該實驗可以優(yōu)化,去掉試管(填試管編號)中的實驗,也可以得出正確的結論.
【解釋與結論】通過以上實驗,同學們得出了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6)【評價與反思】實驗結束后,同學們對實驗過程進行了如下反思:
①影響金屬與酸反應速率快慢的因素,除了相互反應的金屬和酸的性質外,還有(任寫一種)。
②探究金屬活動性順序時,除了上述實驗中已經用到的兩種方法外,還可以根據進行判斷(任寫一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