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下列物質(zhì)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B.牛奶C.白糖D.花生油

分析 溶液是均一、穩(wěn)定的混合物,根據(jù)溶液的特點進行判斷.

解答 解:A、面粉不溶于水,與水混合形成的是懸濁液,故A錯;
B、牛奶與水混合形成的是乳濁液,故B錯;
C、白糖易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穩(wěn)定的混合物,屬于溶液,故C錯;
D、花生油不溶于水,與水混合形成的是乳濁液,故D錯.
故選C.

點評 解答本題關鍵是要熟悉溶液的特點:均一、穩(wěn)定屬于混合物.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將30g碳酸鈉溶液與48.2g氯化鋇溶液混合,碳酸鈉和氯化鋇兩種物質(zhì)恰好完全反應.過濾,所得濾液質(zhì)量為58.5g,試計算:所得濾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多少?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BaCl2═BaCO3↓+2Na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向盛有4.9g20%的硫酸中,慢慢滴加10g20%的Ba(OH)2溶液,能正確表示其變化圖象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下列4個圖象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
A.
將硝酸鉀不飽和溶液恒溫蒸發(fā)水分,直至有晶體析出
B.
等質(zhì)量的Zn和Mg分別加入等質(zhì)量、等濃度的稀硫酸(足量)
C.
向一定量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
D.
高溫煅燒一定量的石灰石樣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9.如圖所示裝置均可用于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1)圖甲實驗中,紅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4P+5O2$\frac{\underline{\;點燃\;}}{\;}$2P2O5
(2)某化學小組對該實驗進行改進(裝置如圖乙所示),用暖寶寶發(fā)熱劑代替紅磷,發(fā)熱劑是鐵粉、水和食鹽等.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C.
A.此實驗的原理是利用鐵生銹消耗氧氣
B.實驗前一定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C.此實驗中發(fā)熱劑的多少不影響測量結果
D.此實驗測出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約是18.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一定條件下甲和乙反應生成丙.結合微觀示意圖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反應前后分子總數(shù)不變
B.參加反應的甲和乙的質(zhì)量比為15:16
C.該反應涉及三種氧化物
D.消耗的甲和生成的丙的分子個數(shù)比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利用如圖裝置,驗證CO2的性質(zhì).

(1)甲中的現(xiàn)象是紙花顏色由紫變紅.
(2)乙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Ca(OH)2═CaCO3↓+H2O.
(3)丙中下方蠟燭先熄滅上方蠟燭后熄滅,此現(xiàn)象證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質(zhì)密度大于空氣,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冬季是“煤氣”中毒的高發(fā)期,請你回答下列問題
(1)造成煤氣中毒的氣體是一氧化碳.
(2)為什么在許多不使用煤氣做燃料的家庭也發(fā)生了“煤氣中毒”事件?
(3)為防止“煤氣中毒”事件的發(fā)生,請你給居民一條建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2014年以來,鄭歐班列累計開行20班,綜合影響力居國內(nèi)亞歐班列首位,對于打通亞歐經(jīng)濟大動脈,推進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有重要的意義.在建設鄭歐班列的主要材料中,鋼鐵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1)根據(jù)如圖示意圖,回答有關鐵的問題.
①圖A為鐵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關信息,可知鐵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為55.85;
②鐵、銅、鋁是人們廣泛利用的三種金屬,人類大規(guī)模開發(fā)利用這三種金屬的先后順序與下列B因素有關.
    A.地殼中金屬的含量          B.金屬的活動性          C.金屬的熔點
(3)鐵制品在潮濕的空氣中容易生銹,是因為鐵容易和空氣中的氧氣和水發(fā)生反應.
(4)向硝酸銀、硝酸銅和硝酸鎂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質(zhì)量的鐵粉,充分反應過濾、洗滌,得到濾渣和濾液,向濾渣中滴加稀鹽酸,有氣泡冒出,則濾渣中一定有Ag、Cu、Fe,濾液中一定有的金屬離子是Mg2+、Fe2+.(請?zhí)顚懟瘜W式或離子符號)
(5)稱取11.2g鐵放入燒杯中,向其中加入120g稀硫酸,二者恰好完全反應.試計算稀硫酸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