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平面內(nèi)點P到⊙O上各點的最大距離為10,最小距離為4,則⊙O的半徑r=________.

答案:7或3
解析:

  思路與技巧:如圖,當點P在⊙O內(nèi)時,過點P作直徑AB,則PA、PB的長分別是點P到⊙O上各點的最小距離和最大距離,這個結論我們可以通過比較來驗證:過點P作任意弦CD(不過圓心),連結OC、OD,根據(jù)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可知:OP+PC>OC,而OC=OA=OP+PA,∴OP+PC>OP+PA.故PA<PC.因此PA的長是點P到⊙O上各點的最小距離.又因為OP+OD>PD,所以OP+OB>PD,即PB>PD.因此PB的長是點P到⊙O上各點的最大距離.因此,由題意可知PA=4,PB=10,直徑AB=14,半徑r=7.

  如圖,當點P在⊙O外時,類似地,可求得點P到⊙O上各點的最小距離PA=4,最大距離PB=10,直徑AB=6,半徑r=3.

  綜上所述,⊙O的半徑r應為7或3.

  評析:通過本例,我們能發(fā)現(xiàn):已知點P與⊙O,直線PO交⊙O于A、B兩點,若PA<PB,則PA、PB的長分別是點P到⊙O上各點的最小距離與最大距離.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11、如圖,已知平面內(nèi)有兩條直線AB、CD,且AB∥CD,P為一動點.

(1)當點P移動到AB、CD之間時,如圖(1),這時∠P與∠A、∠C有怎樣的關系?證明你的結論.
(2)當點P移動到AB的外側時,如圖(2),是否仍有(1)的結論?如果不是
∠P=∠C-∠A
,請寫出你的猜想(不要求證明).
(3)當點P移動到如圖(3)的位置時,∠P與∠A、∠C又有怎樣的關系?能否利用(1)的結論來證明?還有其他的方法嗎?請寫出一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如圖,已知平面內(nèi)有兩條直線AB、CD,且AB∥CD,P為一動點.

(1)當點P移動到AB、CD之間時,如圖(1),這時∠P與∠A、∠C有怎樣的關系?證明你的結論.
(2)當點P移動到AB的外側時,如圖(2),是否仍有(1)的結論?如果不是______,請寫出你的猜想(不要求證明).
(3)當點P移動到如圖(3)的位置時,∠P與∠A、∠C又有怎樣的關系?能否利用(1)的結論來證明?還有其他的方法嗎?請寫出一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7-24,已知平面內(nèi)有兩條直線AB、CD,且AB∥CD,P為一動點.

圖7-24

(1)當點P移動到AB、CD之間時,如圖7-24(1),這時∠P與∠A、∠C有怎樣的關系?證明你的結論.

(2)當點P移動到AB的外側時,如圖7-24(2),是否仍有(1)的結論?如果不是________________,請寫出你的猜想(不要求證明).

(3)當點P移動到如圖7-24(3)的位置時,∠P與∠A、∠C又有怎樣的關系?能否利用(1)的結論來證明?還有其他的方法嗎?請寫出一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1年中考數(shù)學總復習專題:相交線與平行線(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如圖,已知平面內(nèi)有兩條直線AB、CD,且AB∥CD,P為一動點.

(1)當點P移動到AB、CD之間時,如圖(1),這時∠P與∠A、∠C有怎樣的關系?證明你的結論.
(2)當點P移動到AB的外側時,如圖(2),是否仍有(1)的結論?如果不是______,請寫出你的猜想(不要求證明).
(3)當點P移動到如圖(3)的位置時,∠P與∠A、∠C又有怎樣的關系?能否利用(1)的結論來證明?還有其他的方法嗎?請寫出一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