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在矩形ABCD中,R、P分別是DC、BC上的點,E、F分別是AP、RP中點,當P在BC上從B向C移動而R不動時,那么下列結論成立的是

[  ]

A.線段EF的長逐漸增大

B.線段EF的長逐漸減少

C.線段EF的長不變

D.線段EF的長不能確定

答案:C
解析:

∵E、F分別是AP、RP中點

PBC上從BC移動而R不動時

則AR的長度不變

所以線段EF的長不變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17、如圖①在矩形ABCD中,動點P從點B出發(fā),沿著BC、CD、DA運動到點A停止,設點P運動的路程為x,△ABP的面積為y,如果y與x的函數(shù)圖象如圖②所示,則△ABC的周長為
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已知:如圖在矩形ABCD中,點E為CD的中點,連接EA、EB. 求證:∠EAB=∠EB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在矩形ABCD中,M為CD上一點,沿AM折疊,使D點落在BC上的N點處,如果AD=7cm,DM=5cm,∠DAM=30°,則AN=
7
7
cm,NM=
5
5
cm,∠NAM=
30°
3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如圖在矩形ABCD中,AB=1,AD=2,現(xiàn)將一塊直徑為2的半圓形紙片放置在矩形ABCD中,使其直徑與AD重合,若將半圓上點D固定,再把半圓往矩形外旋至A′D處,半圓弧AD與AD交于點P,設∠ADA′=α.
(1)若AP=2-
2
,求α的度數(shù);
(2)當∠α=30°時,求陰影部分的面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3-2014學年江蘇南京市玄武區(qū)九年級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數(shù)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如圖,在矩形ABCD中,點O是邊AD上的中點,點E是邊BC上的一個動點,延長EO到F,使得OE=OF.

(1)當點E運動到什么位置時,四邊形AEDF是菱形?(直接寫出答案)

(2)若矩形ABCD的周長為20,四邊形AEDF的面積是否存在最大值?如果存在,請求出最大值;如果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3)若AB=,BC=,當.滿足什么條件時,四邊形AEDF能成為一個矩形?(不必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