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某興趣小組在“研究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提出了以下幾種猜想:
A.與物體升高的溫度有關
B.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C.與物質的種類有關
為了驗證以上猜想,小組同學用如圖所示裝置做了如下實驗,將50克的水裝入燒杯中,用酒精燈加熱,并利用溫度計和計時器測量水的溫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數據記錄在表一中,然后在燒杯中再加入50克的水,重復上述實驗,實驗數據記錄在表二中.(設水每分鐘吸收的熱量相等)
表一
50克水時間(分鐘)0123456
溫度(℃)20242832364044
升高溫度(℃)04812162024
表二
100克水時間(分鐘)0123456
溫度(℃)20222426283032
升高溫度(℃)024681012
表三
時間(分鐘)///////
溫度(℃)///////
升高溫度(℃)///////
①分析比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一行與第三行的數據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________,吸收的熱量與升高的溫度成正比.
②分析比較表一和表二中第四列、第五列、第六列等有關數據及相關條件,經過推理,可以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同種物質(水)吸收相等的熱量,________.
③進一步綜合分析表一和表二中有關數據及相關條件,歸納得出的結論為:
________.
④為了驗證猜想________(選填字母),請你把實驗方案的設計填在表三________中.
⑤在整個實驗中所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與下列實驗所用方法相同的是________.
A 測定物質的密度B 研究液體內部的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C 用電流表、電壓表測電阻D 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質量相等的同種物質(水)    質量越小,升高的溫度越多    同種物質(水),吸收的熱量與物體質量和升高溫度的乘積的比值是一個確定的值;    C    50克煤油(或100克煤油;或50克或100克的其它液體)    B
分析:(1)因探究的是“研究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所以根據控制變量法分析,將可能的影響因素都考慮到,并且控制其它因素不變,只改變一個因素來探究它對吸收熱量的影響.
(2)知道吸熱的多少是通過加熱時間的長短判斷,根據探究的要求,分析數據時改變和不變的因素,利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或得出結論.
(3)因本實驗主要利用的是控制變量法,從所提供實驗中找出利用控制變量法的即可.
解答:①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一行與第三行的數據是質量相同,水升高溫度不同,加熱時間隨之的改變,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質量相等的同種物質(水),吸收的熱量與升高的溫度成正比.
②表一和表二中第四列、第五列、第六列數據是加熱時間相同,水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都不同,但是質量越小,升高的溫度越多,所以可以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同種物質(水)吸收相等的熱量,質量越小,升高的溫度越多.
③進一步分析表一和表二中的數據,雖然吸收的熱量、物體質量和升高溫度都不同,但經合理的運算,可歸納得出的結論為:同種物質(水),吸收的熱量與物體質量和升高溫度的乘積的比值是一個確定的值.
④表一和表二中的數據是驗證物質的質量和升高溫度對吸熱多少的影響,還需要驗證不同的物質對吸熱的影響,即驗證猜想C,在表三中就應將利用50克煤油(或100克煤油;或50克或100克的其它液體)進行實驗.
⑤在整個實驗中所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而實驗研究液體內部的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采用的是控制變量法,所以用方法相同的是B.
故答案為:①質量相等的同種物質(水);②質量越小,升高的溫度越多;③同種物質(水),吸收的熱量與物體質量和升高溫度的乘積的比值是一個確定的值;④C;50克煤油(或100克煤油;或50克或100克的其它液體);⑤B.
點評:本題考查物質比熱容的實驗探究,主要是使用控制變量法來設計實驗和得出結論,注意通過加熱時間的長短表示物質吸熱的多少,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某興趣小組在空易拉罐底部中央戳個小圓孔,將頂部剪去后,蒙上塑料薄膜,制作成簡易針孔照相機(如圖甲A).
(1)將其水平放置,在左側固定一只與小孔等高的小燈泡,燈泡發(fā)光時,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燈絲
(倒立
(倒立
倒立/正立)的
(實/虛)像.若水平向左移動易拉罐,像的大小將會
變大
變大
(變大/變小/不變).
(2)若將易拉罐做成可左右伸縮的結構(如圖甲B),保持圓孔到燈泡距離不變,將薄膜所在處向小孔右方拉伸.拉伸過程中,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將
變大
變大
(變大/變小/不變);若只將圓孔改為三角形小孔,則像的形狀
不變
不變
(改變/不變).

(3)興趣小組對圖A情況下水平向左移動易拉罐時,像的變化作了實驗探究,得出了他們的結論.對此現象,李明同學準備從作圖的角度加以研究.圖乙是李明對場景的簡化模擬,請你幫他作出下列兩種情況下物體AB的像.

實驗次數 物距/cm 像距/cm
第一次 9.0 9.0
第二次 13.5 13.5
第三次 15.0 15.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某興趣小組在空易拉罐底部中央戳個小圓孔,將頂部剪去后,蒙上塑料薄膜,制作成簡易針孔照相機(如圖甲A).
(1)將其水平放置,在左側固定一只與小孔等高的小燈泡,燈泡發(fā)光時,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燈絲______倒立/正立)的______(實/虛)像.若水平向左移動易拉罐,像的大小將會______(變大/變小/不變).
(2)若將易拉罐做成可左右伸縮的結構(如圖甲B),保持圓孔到燈泡距離不變,將薄膜所在處向小孔右方拉伸.拉伸過程中,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將______(變大/變小/不變);若只將圓孔改為三角形小孔,則像的形狀______(改變/不變).

(3)興趣小組對圖A情況下水平向左移動易拉罐時,像的變化作了實驗探究,得出了他們的結論.對此現象,李明同學準備從作圖的角度加以研究.圖乙是李明對場景的簡化模擬,請你幫他作出下列兩種情況下物體AB的像.

實驗次數物距/cm像距/cm
第一次9.09.0
第二次13.513.5
第三次15.015.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2-2013學年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市萬盈二中八年級(上)第6周假期作業(yè)(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某興趣小組在空易拉罐底部中央戳個小圓孔,將頂部剪去后,蒙上塑料薄膜,制作成簡易針孔照相機(如圖甲A).
(1)將其水平放置,在左側固定一只與小孔等高的小燈泡,燈泡發(fā)光時,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燈絲______倒立/正立)的______(實/虛)像.若水平向左移動易拉罐,像的大小將會______(變大/變小/不變).
(2)若將易拉罐做成可左右伸縮的結構(如圖甲B),保持圓孔到燈泡距離不變,將薄膜所在處向小孔右方拉伸.拉伸過程中,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將______(變大/變小/不變);若只將圓孔改為三角形小孔,則像的形狀______(改變/不變).

(3)興趣小組對圖A情況下水平向左移動易拉罐時,像的變化作了實驗探究,得出了他們的結論.對此現象,李明同學準備從作圖的角度加以研究.圖乙是李明對場景的簡化模擬,請你幫他作出下列兩種情況下物體AB的像.

實驗次數物距/cm像距/cm
第一次9.09.0
第二次13.513.5
第三次15.015.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1-2012學年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市八年級(上)期中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某興趣小組在空易拉罐底部中央戳個小圓孔,將頂部剪去后,蒙上塑料薄膜,制作成簡易針孔照相機(如圖甲A).
(1)將其水平放置,在左側固定一只與小孔等高的小燈泡,燈泡發(fā)光時,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燈絲______倒立/正立)的______(實/虛)像.若水平向左移動易拉罐,像的大小將會______(變大/變小/不變).
(2)若將易拉罐做成可左右伸縮的結構(如圖甲B),保持圓孔到燈泡距離不變,將薄膜所在處向小孔右方拉伸.拉伸過程中,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將______(變大/變小/不變);若只將圓孔改為三角形小孔,則像的形狀______(改變/不變).

(3)興趣小組對圖A情況下水平向左移動易拉罐時,像的變化作了實驗探究,得出了他們的結論.對此現象,李明同學準備從作圖的角度加以研究.圖乙是李明對場景的簡化模擬,請你幫他作出下列兩種情況下物體AB的像.

實驗次數物距/cm像距/cm
第一次9.09.0
第二次13.513.5
第三次15.015.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1-2012學年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四校聯考八年級(上)第二次段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某興趣小組在空易拉罐底部中央戳個小圓孔,將頂部剪去后,蒙上塑料薄膜,制作成簡易針孔照相機(如圖甲A).
(1)將其水平放置,在左側固定一只與小孔等高的小燈泡,燈泡發(fā)光時,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燈絲______倒立/正立)的______(實/虛)像.若水平向左移動易拉罐,像的大小將會______(變大/變小/不變).
(2)若將易拉罐做成可左右伸縮的結構(如圖甲B),保持圓孔到燈泡距離不變,將薄膜所在處向小孔右方拉伸.拉伸過程中,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將______(變大/變小/不變);若只將圓孔改為三角形小孔,則像的形狀______(改變/不變).

(3)興趣小組對圖A情況下水平向左移動易拉罐時,像的變化作了實驗探究,得出了他們的結論.對此現象,李明同學準備從作圖的角度加以研究.圖乙是李明對場景的簡化模擬,請你幫他作出下列兩種情況下物體AB的像.

實驗次數物距/cm像距/cm
第一次9.09.0
第二次13.513.5
第三次15.015.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