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在下列物態(tài)變化中,都是吸熱的一組是( 。
A.熔化、升華B.汽化、液化C.液化、凝固D.汽化、凝華

分析 解決此題要知道:在物態(tài)變化的六個過程中,熔化、汽化和升華過程都需要吸收熱量,凝固、液化和凝華過程都需要放出熱量.

解答 解:吸熱和放熱過程是能量發(fā)生了轉(zhuǎn)移,當物體吸收熱量時,物體的內(nèi)能就會增加;當物體放出熱量時,物體的內(nèi)能就會減少;
吸收熱量的物態(tài)變化過程有:熔化、汽化和升華過程都需要吸收熱量;
放出熱量的物體變化過程有:凝固、液化和凝華過程都需要放出熱量.
故選:A.

點評 此類題目是考查對物態(tài)變化過程及其吸熱和放熱現(xiàn)象的理解.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一個滑動變阻器上標有“5Ω  3A”的字樣,這個滑動變阻器能夠接入電路的最大電阻是5Ω,在電路中正常工作時允許通過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電流是3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3.起重機吊起一物體,若物體靜止時鋼繩的拉力為2×104N,若忽略空氣阻力,起重機使物體勻速上升5m過程中,鋼繩的拉力是2×104N,使物體水平勻速移動3m過程中,鋼繩的拉力等于2×104N(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劉翔家買回一臺新型快速電熱水壺,此壺是在熱膽中儲水,由電熱管加熱工作的,電熱水壺的銘牌如下表所示,其瓶內(nèi)部工作電路可簡化為圖所示,當瓶內(nèi)水燒開時,其溫度開關(guān)S自動斷開,電熱水壺處于保溫狀態(tài).(C=4.2×10 3J/(kg•℃))問:
(1)電熱水壺裝滿20℃的水燒開至少要消耗多少電能?(1個標準大氣壓下)
(2)S閉合時,電路處于加熱狀態(tài);S斷開時,電路處于保溫狀態(tài).
(3)要使電熱水壺滿足保溫功率,圖中R0電阻應(yīng)取多大值?
型號容量額定功率保溫功率額定電壓
IDE-1024.8Kg1000W40W220V
(4)劉翔利用星期天實際測量了其加熱時間,發(fā)現(xiàn)比計算值要長,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如圖所示:容器重4.2N,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上部是邊長5cm的正方體,下部是邊長10cm的正方體.若向容器中注入1.1kg水,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壓強是1040Pa,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壓力是15N.(g=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李剛同學在配制鹽水時,將托盤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將游碼放在“0”刻度線處,發(fā)現(xiàn)指針指在分度盤中線的左側(cè),他應(yīng)將平衡螺母向右調(diào)(左、右).天平調(diào)平后,其它操作都是正確的,稱鹽的質(zhì)量時,使用的砝碼及游碼的位置如圖a所示,用量筒量出水的體積,如圖b所示,然后將鹽倒入量筒中,待鹽完全溶解后,量筒中液面的位置如圖c所示,由此可知鹽的質(zhì)量是19kg,鹽水的體積是70cm3,配制鹽水的密度是1.13×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4.在如圖所示電路中,當開關(guān)S1、S2、S3都斷開時,電路處于斷路狀態(tài),當S1、S2、S3閉合,能發(fā)光的燈泡有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在一次探究活動中發(fā)現(xiàn),當一個蹄形磁鐵置于正常發(fā)光的燈泡近旁時,燈泡的燈絲開始不停地抖動.關(guān)于這種現(xiàn)象,下列分析最為合理的是(  )
A.通過燈泡的電流處于變化中,燈絲抖動的機械能由電能轉(zhuǎn)化而來
B.通過燈泡的電流處于變化中,燈絲抖動的機械能由內(nèi)能轉(zhuǎn)化而來
C.通過燈泡的電流恒定,燈絲抖動的機械能由電能轉(zhuǎn)化而來
D.通過燈泡的電流恒定,燈絲抖動的機械能由內(nèi)能轉(zhuǎn)化而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4.有一種亮度可以調(diào)節(jié)的小臺燈,其電路如圖甲.電源電壓為24Ⅴ,燈泡L的額定電壓為24Ⅴ,通過燈泡L的電流跟其兩端電壓的關(guān)系如圖乙.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當燈泡正常發(fā)光時,燈絲的電阻為60Ω
B.調(diào)節(jié)滑動變阻器R,使燈泡的實際功率為3.6W時,燈泡兩端的電壓是6Ⅴ
C.小燈泡正常工作1min消耗的電能為576J
D.滑動變阻器向左調(diào)節(jié)時小燈泡亮度變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