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蠟燭、凸透鏡、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圖所示.
(1)明顯還需要調(diào)整高度的是光屏的高度,使?fàn)T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調(diào)整后恰好能從光屏上觀察到倒立、縮�。ㄟx填“縮小”或“放大”)的實像,此凸透鏡的焦距f的范圍是4.5~6.0cm.該成像特點可作為照相機的原理(選填“照相機”或“投影儀”).
(2)此時,小明拿來一只眼鏡放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且較靠近凸透鏡.結(jié)果,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模糊了,他只將光屏向遠離凸透鏡的方向移動適當(dāng)距離時,又在光屏上觀察到蠟燭清晰的像.由此可見,這只眼鏡是凹(填“凸”或“凹”)透鏡,戴這種眼鏡人的眼睛的缺陷是近視(選填“近視”或“遠視”).

分析 (1)為使所成像能在光屏的中心,必須使?fàn)T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根據(jù)物距和像距的關(guān)系判斷成像情況: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物距等于像距,成倒立、等大的實像;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凸透鏡成像時,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像距2f>v>f,據(jù)此求出凸透鏡的焦距f的范圍.
(2)近視眼鏡是凹透鏡,當(dāng)近視眼鏡靠近凸透鏡時,會聚能力減弱,使像呈在光屏的后方;近視眼的晶狀體變厚,會聚能力增強,像距減小,像呈在視網(wǎng)膜的前方;戴近視眼鏡使光線發(fā)散一些,使像距增大,使像呈在視網(wǎng)膜上.

解答 解:
(1)為使所成像能在光屏的中心,必須使?fàn)T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如圖所示,光屏有些高了,所以要調(diào)整光屏的高度.
此時燭焰到凸透鏡的距離即物距大約為12cm,像距大約為9cm,u>v,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可知,此時的像是倒立縮小的實像;此成像特點是照相機的原理.
此時12cm>2f,所以f<6cm,2f>9cm>f,所以9cm>f>4.5cm,凸透鏡的焦距的范圍是:6cm>f>4.5cm.
(2)只將光屏向遠離凸透鏡的方向移動適當(dāng)距離時,又在光屏上觀察到蠟燭清晰的像,說明物距不變,像距增大了,也就是眼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因此這只眼鏡是凹透鏡;戴這種眼鏡人的眼睛的缺陷是近視.
故答案為:(1)光屏的高度,使?fàn)T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縮��;4.5~6.0cm;照相機;(2)凹;近視.

點評 掌握凸透鏡成像的兩種判斷方法:根據(jù)物距和焦距的關(guān)系,根據(jù)物距和像距的關(guān)系.
本題涉及到的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凹透鏡的發(fā)散作用、近視眼的原因和矯正等,綜合性很強,試題具有一定的難度.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甲、乙兩地的距離是1800km,一列火車從甲地早上8:30出發(fā)開往乙地,在當(dāng)日18:30到達乙地.列車行駛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勻速通過長度為400m的一座橋梁,列車全部通過這座橋梁的時間30s.求:
(1)火車從甲地開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火車的長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小華在觀察凸透鏡成像的條件的實驗中:
(1)把蠟燭、凸透鏡、光屏從左向右依次放在同一直線上,點燃蠟燭并調(diào)整燭焰、凸透鏡、光屏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水平高度.
(2)確定像的位置時,沿凸透鏡主光軸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現(xiàn)明亮清晰的燭焰像.
(3)從蠟燭到凸透鏡距離等于2倍焦距處開始,向焦點方向移動蠟燭,在這過程中,像到透鏡的距離增大(增大/減小/不變),像變大(變大/變小/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時,小明用9個紅色的發(fā)光二極管按“F”字樣鑲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蠟燭作為光源,又用同樣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實驗使用的凸透鏡焦距為10cm,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1)實驗時,首先調(diào)節(jié)光源、凸透鏡和光屏的高度,使它們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使像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2)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線上,小明將光源移至40cm時,在光屏上出現(xiàn)倒立、縮小的實(實/虛)像;如果小明將光源移至8cm刻度時,他通過凸透鏡看到光源的正立(倒立/正立)、放大的虛像;
(3)同學(xué)們對小明使用的實驗裝置進行如下評價,其中錯誤的是D
A.與燭焰相比,實驗使用的光源不會晃動,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較穩(wěn)定
B.光源鑲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樣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C.零刻度線刻在光具座標(biāo)尺的中央,可直接測出物距和像距
D.若凸透鏡的焦距未知,利用此實驗裝置不能測量凸透鏡的焦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1.16世紀,有一位科學(xué)家,最早利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由此得到關(guān)于天體運行的結(jié)果支持了“日心說”,這位科學(xué)家是伽利略.百年罕見天象奇觀“金星凌日”,如圖所示.這時地球、金星、太陽的位置在一條直線上,從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個小黑點一樣在太陽表面緩慢移動.“金星凌日”是由于光直線傳播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夏日海邊的沙子較熱而海水較涼,對此,同學(xué)們提出如下猜想:可能是沙子吸熱升溫比水快,兩探究小組都采用了如圖所示的相同裝置進行驗證.
(1)他們在實驗前準(zhǔn)備了火柴、酒精燈、燒杯、沙子、水、攪棒、鐵架臺、石棉網(wǎng),除此之外,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有溫度計、秒表天平.
(2)表格是小華組設(shè)計的一個記錄數(shù)據(jù)表格,請將表格的第一行補充完整.
物質(zhì)質(zhì)量m/g初始溫度t1/℃最后溫度t2/℃升高溫度△t/℃加熱時間t/s 
   
沙子     
(3)兩小組獲得的初步實驗結(jié)論分別是:
①等質(zhì)量的沙子和水升高相同的溫度,加熱沙子的時間較短;
②等質(zhì)量的沙子和水加熱相同的時間,沙子的溫度上升較多.
你認為①②都可以(選填“僅①可以”、“僅②可以”或“①②都可以”)說明實驗猜想正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如圖所示,a、b兩種物質(zhì)體積與質(zhì)量的關(guān)系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物質(zhì)的密度比b的大B.b物質(zhì)的密度是2×103kg/m3
C.a物質(zhì)的密度是1×103kg/m3D.b物質(zhì)的密度與質(zhì)量成正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5.完全燃燒0.3m3的天然氣來加熱水箱中的水,放出的熱量是9×106 J;若放出熱量的84%被水吸收,則可以將水箱中20kg,11℃的水加熱到100℃【天然氣的熱值為3.0×107J/m3,水的比熱容c=4.2×103J/(kg•℃),當(dāng)時氣壓為一個標(biāo)準(zhǔn)大氣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以下電路圖中,開關(guān)閉合后,電流表正確測量電路中干路電流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
闂傚倷鑳舵灙濡ょ姴绻橀獮蹇涙晸閿燂拷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磻婵犲洤绠柨鐕傛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