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兩個滑輪完全相同,其重力均為20N,分別用如圖所示的兩種方法將重400N的物體以相同的時間勻速提升10m,不計摩擦和繩受到的重力,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 F1小于F2 B. F1做的功等于F2做的功

C. F1做功的功率大于F2做功的功率 D. 甲圖滑輪機械效率大于乙圖滑輪機械效率

【答案】D

【解析】

A、在定滑輪上,F1=G=400N;在動滑輪上,,所以F1>F2.故A錯誤;
B、甲、乙兩圖中物體提升相同的高度,有用功相等,由于不計繩重與摩擦,使用動滑輪時需要克服動滑輪的重力做額外功,所以F2做功多,故B錯誤;
C、兩種方法做功的時間相等,F2做功多,根據(jù),所以F1的功率小于F2功率,故C錯誤;
D、將同一物體勻速提升相同高度,說明有用功是相等的,使用動滑輪時要克服動滑輪的重力做額外功,所以η1>η2.故D正確.
故選D.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薄壁圓柱形容器重8N,底面積0.01 m2,彈簧測力計的掛鉤上掛著一物塊,現(xiàn)將物塊從水面上方以恒定的速度下降,直至全部沒入水中,容器內水的 深度由16cm升高到20cm,如圖甲所示,圖乙是繩子的拉力隨時間t變化的圖象,若不 計水的阻力(ρ=1.0×103kg/m3),(g 10N/kg)求:

1)物塊未放入水中時,容器底受到的水的壓強;

2)物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

3)物塊的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劉所在的實驗小組進行了研究“小燈泡消耗的電功率與燈泡亮度的關系”的實驗:

(1)實驗記錄與計算如下表:

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小燈泡正常發(fā)光時的功率是________ W;

(2)他們還注意到,這個實驗記錄也可以用來計算小燈泡燈絲的電阻,并發(fā)現(xiàn)燈絲的電阻值隨電壓升高而________ (選填“增大”或“減小”).

(3)在圖中,請在坐標中作出小燈泡的電壓和電流的關系圖象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底面積和質量都相同的甲、乙兩平底容器,分別裝有深度相同、質量相等的不同液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容器對桌面的壓力:F>F

液體的密度:ρ

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強:p>p

容器對桌面的壓強:p′=p

A. 只有 B. 只有 C. 只有 D. 只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用如圖甲所示的兩個完全相同的電加熱器分別給AB兩種液體加熱,繪制它們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乙所示.

1實驗中選用兩個完全相同的電加熱器,可以認為相同時間內兩種液體吸收的熱量_______(選填“相同”或“不相同”)

2)如果A、B兩種液體的質量相同,則_______液體的比熱容較大(選填“A”“B”) .

3)如果AB為同種液體,則________液體的質量較大(選填“A”“B”)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用彈簧測力計兩次水平拉同一木塊,使它在同一水平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圖乙是它運動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甲中木塊受到的拉力為3.2N

B.木塊第一次和第二次速度之比為1:2

C.木塊兩次受到滑動摩擦力之比為1:1

D.相同時間內拉力兩次對木塊做功之比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小朋友沿著滑梯勻速下滑的過程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忽略空氣阻力)( )

A.他只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

B.他只受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C.他的重力勢能減小,動能不變,機械能減少

D.他的勢能轉化為動能,機械能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幾個同學在只有電流表或電壓表時,利用一個已知阻值的電阻R0設計了四個測未知電阻Rx的電路,其中不可行的是(電源電壓不知)(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把質量分布均勻的杠桿中點作為支點,其目的是消除_____對實驗的影響;

2)實驗前,杠桿A端偏高,應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調節(jié),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3)如圖所示,是已經平衡的杠桿,若在兩側的鉤碼下再各增加一個相同的鉤碼,杠桿會失去平衡,那么只需將右側鉤碼向左移動_____個格,杠桿就會重新平衡;

4)小明改用彈簧測力計做實驗,如圖所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_____1N(選填大于、"小于"等于”)。(每個鉤碼0.5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