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關于聲音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快
B.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C.聲音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
D.人耳可以聽到任何頻率范圍的聲音

分析 (1)根據(jù)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進行分析;
(2)根據(jù)聲速與介質的種類有關:聲音在固體中傳播的最快,在氣體中傳播的最慢;
(3)根據(jù)聲音在真空中是不能傳播的進行分析;
(4)人耳聽到的頻率范圍為20Hz~20000Hz.

解答 解:A、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聲音在固體、液體中傳播的比在氣體中快,故A正確;
B、聲音是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故B正確;
C、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故C錯誤;
D、因為人耳聽到的頻率范圍為20Hz~20000Hz,故D錯誤.
故選:AB.

點評 本題考查關于聲音的一些特點,都屬于記憶性知識,牢記相關知識是選出正確選項的前提.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如圖所示,用量筒測量小石塊的體積,該量筒的分度值是1ml,水的體積是20ml,小石塊的體積是20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小明一家駕車外出旅游.經過某交通標志牌時,小明注意到了牌上的標示如圖所示.小明想了想,馬上就明白了這兩個數(shù)據(jù)的含義:
(1)15km指標志牌到李莊的路程是15km;40指此路段限速40km/h.
(2)若小明爸爸駕車通過這段路程用時30min,則汽車的速度為多少km/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3.小亮在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跟電阻的關系”實驗中,根據(jù)實驗目的設計出實驗電路圖,并按電路圖連接實驗器材如圖1所示.

(1)在圖1所示的實物電路中,電流表 連接有錯誤;
(2)小亮將電路連接的錯誤改正后開始實驗,當閉合開關S后,發(fā)現(xiàn)電壓表示數(shù)很小,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滑動變阻器連入電路中的阻值太大;
(3)在此實驗中,為達到實驗目的,每次應更換電阻,并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改變其連入電路中的阻值,目的是使電壓表的示數(shù)保持不變.
(4)在實驗過程中,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移到某點時,發(fā)現(xiàn)兩電表的示數(shù)如圖2甲、乙所示,則此時小亮所使用的電阻的阻值為10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0.如圖甲所示的電路圖,研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電阻的關系,電源電壓恒為3V,電流表量程是0〜0.6A,R是電阻箱,R′是規(guī)格為“20Ω 2A”的滑動變阻器.
(1)按圖甲連接好電路后,閉合開關S之前,應將滑動變阻器R′的滑片滑到b端(選填“a”或“b”).開始實驗時,發(fā)現(xiàn)電流表和電壓表都有示數(shù),無論怎樣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的滑片,電壓表和電流表示數(shù)均不變,請你分析電路發(fā)生的故障可能是變阻器同時接了上面兩個接線柱.(回答一種即可)
(2)排除故障之后,改變電阻箱的阻值,再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電壓表示數(shù)保持不變,記下電阻箱的阻值與對應的電流表示數(shù)描在乙圖中,根據(jù)所描點對應的數(shù)據(jù)可知,電壓表示示數(shù)為2V.該同學在操作中將電阻箱的阻值由10Ω調為如丙圖所示的示數(shù),此時電阻箱的讀數(shù)為5Ω,為了保持上述電壓表的示數(shù)不變,應該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向a端(選填“a”或“b”)滑動到適當?shù)奈恢,此時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阻值應為2.5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guī)律的自然科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音調跟物體振動的頻率有關,響度跟振幅有關,音色和發(fā)聲體的材料、結構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一束光和聲音從水傳到空氣中,它們的傳播速度將( 。
A.光速變大,聲速變大B.光速變大,聲速變小
C.光速變小,聲速變大D.光速變小,聲速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如圖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A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的作用,力F的大小以及物體A的運動速度大小v隨時間t的變化情況如圖乙所示,若筆記空氣阻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0-6s內,拉力小于摩擦力
B.t=7s時,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f的大小為12N
C.F=10N時,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
D.整個過程中物體A對地面的壓強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