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同學(xué)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點實驗,如圖是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時的光路.實驗中發(fā)現(xiàn),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的兩側(cè).通過實驗還得到如下數(shù)據(jù):


入射角α

0°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0°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0°

11°

22.1°

35.4°

40.9°


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得出結(jié)論:

(1)光從空氣斜射到水面時,將同時發(fā)生 現(xiàn)象;

(2)光從空氣斜射到水面時,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 (增大/減。艺凵浣 (填“>”、“<”或“=”)入射角.當光從空氣垂直射到水面時,折射角等于


(1) 反射   折射      (2)增大     <     0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是某同學(xué)常溫下在教室內(nèi)用甲乙裝置分別探究“冰和燭蠟熔化的特點”的實驗。甲裝置缺少酒精燈加熱 (選填“可行”或“不可行”)的;采用乙裝置加熱方式的優(yōu)點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4分)某同學(xué)探究“視力的矯正”原理,如圖所示。他實驗觀察到如下現(xiàn)象:


①將眼鏡甲放在蠟燭與凸透鏡之間,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得模糊了;只將光屏遠離透鏡移動時,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燭焰清晰的像。

②將另一只眼鏡乙放在蠟燭與凸透鏡之間,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也變得模糊了;只將光屏靠近透鏡移動時,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燭焰清晰的像。

(1)分析實驗現(xiàn)象可知:甲乙兩個眼鏡中,_ ___是凸透鏡,在實驗現(xiàn)象①和②中,屬于近視眼矯正原理的是____ ____。(填寫實驗現(xiàn)象序號)

(2)琦琦同學(xué)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實驗時用畫像代替蠟燭,她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筆畫了個畫像,實際大小如圖(甲)所示。把這個玻璃板放在光具座上,并用平行光源對著玻璃板上的畫像照射,如圖(乙)所示。移動光屏直到在光屏成清晰像為止。此時畫像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圖(丙)中的哪一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為         m/s;過度曬太陽會使皮膚粗糙,甚至?xí)鸺膊。?img src='http://thumb.zyjl.cn/pic1/files/down/test/2014/05/13/02/2014051302210194118861.files/image010.gif'>這是由于太陽光中含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檢修工人在查看線路密集的電路板時,常透過一個較大的透鏡進行觀察,這個透鏡應(yīng)該是       透鏡(填“凸”或“凹”),電路板到透鏡的距離u應(yīng)滿足       ;檢修時還用到了照明燈,這是為了照亮       (填“透鏡”或“電路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世界上的一切物體,無論是一粒沙、一縷煙、還是一朵花……都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下列現(xiàn)象能說明分子在不停息運動的是

  A、沙塵暴起,飛沙滿天                   B、微風拂過,炊煙裊裊

  C、陽春三月,花香襲人                  D、豐收季節(jié),麥浪起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留心周圍的生活情景,你會時刻從中感受到物理知識的無窮魅力。請判斷如圖所示四個情景中哪個說法是正確的

A、即使沒有摩擦我們也能握住手中的筆

  B、手拍桌子感到疼是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駕駛員系安全帶是為了減小行駛中人的慣性

  D、瀑布的水流下落過程中動能轉(zhuǎn)化為重力勢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2所示是一款人臉識別門禁一體機,它通過攝像鏡頭捕捉人臉信息,并將所拍圖象與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庫中預(yù)先錄入的人臉照片模板進行比對。該攝像鏡頭相當于            鏡,若鏡頭的焦距為10cm,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臉到鏡頭的距離范圍為                 。

圖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碗里放一枚硬幣,當碗里盛滿水并靜止時,看上去碗底的硬幣要比實際的深度      些,這是由于光的      緣故,同樣的道理,看到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      彎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