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摩擦力跟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實驗所用器材有:木塊、長木板、棉布、毛巾和彈簧測力計.
實驗次數(shù) | 1 | 2 | 3 |
接觸面情況 | 木塊和長木板 | 木塊和棉布 | 木塊和毛巾 |
摩擦力/N | 2.0 | 2.5 |
(1)實驗時,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木塊,使它沿長木板做勻速直線運動,根據(jù)知識,從而測出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滑動摩擦力.
(2)第一次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如圖所示為N,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的結(jié)論
(3)實驗結(jié)束后,小麗想探究摩擦力是否與壓力大小有關,她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木塊在長木板上的摩擦力為F1后,將一重物放在木塊上,再次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木塊在同一長木塊上的摩擦力為F2 , 由數(shù)據(jù)知道F1<F2 , 由此得出的結(jié)論是 .
【答案】
(1)二力平衡;
(2)1.2;在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3)在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解析】解:(1)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時,木塊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根據(jù)二力平衡的知識,此時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對木塊拉力的大小;(2)讀圖可知,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故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1N+0.2N×1=1.2N;
根據(jù)題意和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壓力相同,三次實驗中木塊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所以可以得出的結(jié)論是: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當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3)根據(jù)再次實驗的條件可知,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改變了壓力,可得出的結(jié)論是:在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所以答案是:(1)二力平衡;(2)1.2;在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3)在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千古名句。從物理角度來看,月亮_____(選填“是”或“不是”)光源;他在地上的影子是光的_______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束光線垂直入射到平面鏡上,要想使反射光線從原來位置偏轉(zhuǎn)60°,可采用下列哪種方法
A.將平面鏡順時針轉(zhuǎn)60°
B.將平面鏡順時針轉(zhuǎn)30°
C.將入射光線遠離法線偏轉(zhuǎn)30°
D.將入射光線遠離法線偏轉(zhuǎn)6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6年5月6日上午許,我國首條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中低速磁懸浮列車在長沙開通試運營.這列被命名為“追風者”的磁懸浮列車,離地8毫米,設計最高時速100公里,全程18.55公里,“首秀”用時18分種,則“首秀”時平均速度約km/h.磁懸浮列車的原理是運用磁鐵“同名磁極、異名磁極”的性質(zhì).當今,世界上的磁懸浮列車主要有兩種“懸浮”形式,一種是推斥式:另一種為吸力式.這次,我國自行車開發(fā)的中低速磁懸浮列車工作原理示意圖如圖所示,屬于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郊游時,同學們看到:①水中的魚;②自己在陽光下的影子;③岸邊樹木花草在水中的“倒影”。上述現(xiàn)象中,屬于光的直線傳播的是_____________ ;屬于光的反射現(xiàn)象的是 _____________ ;屬于光的折射現(xiàn)象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跳傘運動員和傘的總重為700N,張開傘一段時間后以5m/s的速度豎直勻速下降,這時運動員(包括傘)受到的阻力為_______N;當傘以10m/s的速度豎直勻速下降,慣性將_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聲現(xiàn)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聲音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是340m/s
B.地震、火山爆發(fā)只有超聲波產(chǎn)生
C.醫(yī)用聽診器具有放大聲音響度的功能,所以使用聽診器比用耳朵直接貼在人體上聽晌度大
D.用超聲波排除人體內(nèi)的結(jié)石利用了超聲波易于獲得集中的聲能這一特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