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絲綢與有機玻璃棒摩擦后絲綢帶______電。毛皮與橡膠棒摩擦后的橡膠棒帶______電。

【答案】

【解析】

[1]玻璃棒和絲綢摩擦,絲綢束縛電子的能力強,得到電子,對外顯負電性;玻璃棒束縛電子的能力弱,失去電子,對外顯正電性;

[2]毛皮與橡膠棒摩擦,橡膠棒束縛電子能力強,得到電子,對外顯負電性,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能說明“液體可以傳聲”的事例是(

A.我們聽到雨滴打在雨傘上的“嗒嗒”聲

B.在海岸邊聽到波浪拍擊礁石的聲音

C.將要上鉤的魚被岸邊的說話聲嚇跑

D.人在溪邊聽到“嘩嘩”的流水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用如圖所示的電路來探究串聯(lián)電路的電壓特點時;

(1)實驗中應選擇規(guī)格(填“相同”或“不相同”)的燈泡.
(2)用電壓表分別測出L1和L2兩端電壓及串聯(lián)總電壓的值分別為U1、U2、U,經(jīng)過多次實驗,得到的數(shù)據(jù)記錄在如表中.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到申聯(lián)電路的電壓特點是(用公式寫出).

實驗次數(shù)

U1/V

U2/V

U/V

1

2.3

0.7

3.0

2

2.0

1.0

3.0

3

1.7

1.3

3.0


(3)進行多次實驗的主要目的是(填“尋找普遍規(guī)律”或“減小實驗誤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是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的實驗裝置.

(1)小剛在組裝實驗裝置的過程中意識到,懸掛溫度計的鐵桿位置很重要,鐵桿位置過高或過低會直接影響實驗中對_____的測量.

(2)小剛在實驗過程中,判斷水是否已經(jīng)發(fā)生了沸騰的根據(jù)是:_____(填“A”“B”)

A.觀察到的現(xiàn)象 B.溫度計的示數(shù)

(3)小剛完成實驗后,注意到只有小強還沒有完成實驗,觀察發(fā)現(xiàn),小強沒有使用燒杯蓋,小剛經(jīng)過分析認為,燒杯蓋在本實驗中的作用是_____,從而縮短了水從開始加熱到沸騰所用的時間.

(4)小剛還發(fā)現(xiàn),在實驗裝置相同和組織正確的情況下,各組完成實驗的時間也不一樣,他又提出了進一步縮短實驗時間的兩個建議:一個是減少燒杯中水的質量,二是提高燒杯中水的初溫,如果你要做這個實驗,在采取小剛的建議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并說出你的理由.若采用方法一:減少燒杯中水的質量時,要注意_____;若采用方法二:提高燒杯中水的初溫時,為了實現(xiàn)多次測量溫度,應_____每次測量的時間間隔.(選填縮短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給充電寶充電時,充電寶相當于簡單電路中的 ________,充電寶給手機充電時,充電寶相當于簡單電路中的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探究水沸騰時的溫度變化的特點的實驗中,兩組同學在相同的環(huán)境中,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分別進行實驗,并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如圖乙所示的a、b兩個圖象,由圖象可知:

(1)水的沸點為_____,在沸騰過程中水的溫度_____;

(2)兩組同學的實驗中,水從開始加熱到沸騰所用的時間相同,則他們所用水的質量的大小關系為:a圖線對應的水的質量_____b圖線對應的水的質量.(選填大于”、“小于等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圖甲為某物質的凝固圖象.

(1)根據(jù)圖象可知該物質為________(選填“晶體”或“非晶體”),第25min 時該物質處于____態(tài).

(2)若將裝有冰水混合物的試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該物質中(如圖乙),則試管內冰的質量將__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位于水平桌面上的玩具不倒翁擺動過程的示意圖,O點是不倒翁的重心將不倒翁扳到位置1后釋放,不倒翁向右擺動,經(jīng)過豎直位置2到達另一側最大擺角的位置3關于這一現(xiàn)象,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不倒翁在位置3時,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B. 只有在位置2,不倒翁受到的重力方向才是豎直向下

C. 不倒翁之所以不倒是因為重心很低

D. 不倒翁從位置2到位置3是受到慣性力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單缸四沖程內燃機中,需要依靠飛輪的慣性來完成,且有能量轉化的沖程是

A.吸氣沖程B.壓縮沖程C.做功沖程D.排氣沖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