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裝滿沙的箱子總重為200N,在50N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箱子沒有動,此時箱子受到合力大小為_______N,若用60N的力剛好拉著箱子做勻速直線運動,則用80N的力拉著箱子時,箱子受到地面摩擦力大小為________N。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一種溫度自動報警器原理示意圖,制作水銀溫度計時,插入一根金屬絲,水銀與金屬絲相接觸時,電磁鐵電路就會接通,發(fā)出報警信號,當溫度升高到報警溫度時,綠燈(填“亮”或“滅”),電鈴(填“響”或“不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中華古詩詞、俗語蘊含著豐富的聲學知識,下列有關理解正確的是( )
A.“響鼓還需重錘敲”說明聲音的響度與頻率有關
B.“誰家玉笛暗飛聲”中笛聲由笛管的振動產(chǎn)生
C.“聞其聲知其人”的依據(jù)是不同人的聲音,其音色不同
D.“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中的“高”指的是聲音的音調(diào)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來源)[首發(fā)]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2017-2018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物理試題
在測量液體密度時
(1)小明首先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將游碼放在標尺左端_______,他發(fā)現(xiàn)指針偏向分度盤中線左側,應向__________(選填“左”或“右”)側調(diào)節(jié)平衡螺母,待指針指在分度盤中線上開始進行稱量。
(2)下面實驗步驟正確順序為:__________。
①向瓶中倒入適量液體,用天平測出液體和瓶的質(zhì)量m1,
②將部分液體倒入量筒中,測出液體的體積v,
③用天平測出瓶與剩余液體的質(zhì)量m2,
(3):如圖所示:瓶與液體的質(zhì)量m1=__________g。算出液體的密度ρ=____________kg·m-3。
(4):在讀量筒的示數(shù)過程中,小明視線應與液體的___________相平。如果讀數(shù)時俯視則所測出的液體密度將_________(偏大或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物體的慣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足球射入球門時才具有慣性
B.汽車不能立即停下來,說明汽車受到慣性力的作用
C.跳遠運動員起跳前要助跑,是為了獲得慣性
D.百米賽跑運動員到達終點不能立即停下來,是因為運動員具有慣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用一把所示的刻度尺,測量物理書的寬,他的測量方法如圖所示,圖中A是他觀察讀數(shù)時眼睛的位置,請指出這位同學測量中的三個錯誤之處:
(1) ;
(2) ;
(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為小紅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她將一塊玻璃板豎 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與直尺垂直。再取兩根完全相同的蠟燭A和B分別豎直置于玻璃板兩側的直尺上,點燃玻璃板前的蠟燭A,進行觀察和調(diào)整。用此實驗可以研究:
①像與物到平面鏡距離的關系;②像與物大小的關系;③平面鏡成的是虛像還是實像。
(1)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好處是_____。
(2)實驗時小紅在玻璃板的_____側觀察(選填“左”或“右”);
(3)選用兩根完全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_____(選填“①”、“②”或“③”);
(4)在利用蠟燭B確定出蠟燭A所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蠟燭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上__(選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蠟燭A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揚州稱一物體質(zhì)量為2kg,若把它拿到莫斯科去,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稱得的質(zhì)量不相等,因為重力變化了
B.稱得的質(zhì)量沒變,而物體的重力發(fā)生了變化
C.稱得的質(zhì)量沒變,但物重與其質(zhì)量的比值發(fā)生了改變
D.稱得的質(zhì)量沒變,因為質(zhì)量不隨物體形狀、狀態(tài)、位置的變化而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汽車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汽車多數(shù)采用汽油機作為發(fā)動機。汽油機工作時,把機械能主要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的沖程是_____沖程。汽油機所使用的汽油是一種_____(選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