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有一種叫做小太陽的電暖器,它的基本電路由一根電熱絲和能讓它“搖頭”的電動機組成.為了保證電暖器工作的有效性,設計上不允許只“搖頭”不發(fā)熱,但可以只發(fā)熱不“搖頭”.圖2中的方框內(nèi)已畫出了該電暖器的電源部分,請在該圖中完成此電暖器的電路圖.

分析 根據(jù)題意確定電動機、電熱絲與開關的連接關系,然后作出電路圖.

解答 解:
電暖器既可以發(fā)熱和“搖頭”,也可以只發(fā)熱不“搖頭”,因此電熱絲與電動機可以獨立工作,因此電熱絲與電動機是并聯(lián)的,
不允許電動機單獨工作,因此應該用一個開關串聯(lián)在電動機所在支路;由此可知,電動機與電熱絲并聯(lián),一個開關串聯(lián)在電動機所在支路,另一個開關控制干路,電路圖如圖所示;

點評 此題考查的是根據(jù)題意設計電路圖,屬于基本技能的考查.讀懂題目信息,明確用電器連接關系,是正確作圖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下列與聲現(xiàn)象有關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摩托車上安消聲器是為了在聲源處減弱噪聲
B.教室里聽不到回聲是因為空間太小,回聲與原聲疊加,人耳無法分辨
C.物體振動得越快,其發(fā)聲的響度越大
D.吉他和二胡的聲音我們能很輕松的分辨出來,是因為它們發(fā)聲的音色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下表是小明同學利用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液體壓強規(guī)律時所測得的部分數(shù)據(jù).
(1)圖中,探究液體壓強規(guī)律時所用的儀器是壓強計;如果將橡皮膜浸入液體中,觀察到U型管左右液面存在高度差,即說明液體內(nèi)部有壓強.這一過程采用的實驗方法是轉換法.
(2)實驗所得的數(shù)據(jù)有一組是錯誤的,其實驗序號為4;
(3)綜合分析1、2、3次實驗數(shù)據(jù),歸納可以得出液體壓強的規(guī)律:①在同種液體中,液體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進一步分析比較實驗序號3、5、6的數(shù)據(jù)得出液體壓強的規(guī)律:②在同種液體的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都相等.
(4)如果換用酒精來做實驗,在深度為9cm時,U型管左右液面高度差△h將<8.2cm(選填“>”、“﹦”或“<”),由此還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在同一深度,液體的密度越小,液體的壓強越小.(已知ρ>ρ酒精
實驗次數(shù)深度
h/(cm)
橡皮膜在水中的方向U型管左右液面高度差△h/(cm)
13朝上2.6
26朝上5.4
39朝上8.2
49朝下8.0
59朝左8.2
69朝右8.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如圖所示,屬于省力杠桿的是(  )
A.
    用魚竿釣魚
B.
用羊角錘拔釘子
C.
用筷子夾取食物
D.
 用掃帚掃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如圖所示,起重機將一箱設備沿豎直方向勻速吊裝到施工高臺上,設備重4000N,施工臺距離地面的高度為3m.動滑輪上每段鋼繩的拉力是2500N.(取g=10N/kg)
求:(1)起重機的質(zhì)量為8t,工作時用支架將汽車的輪胎支離開地面.如果地面能承受的最大壓強是7×104Pa,支架與地面接觸的總面積是多少?
(2)起重臂OA長12m,且與水平方向夾角為30°.支撐臂與起重臂垂直,作用點為B,且OB=4m,求支撐臂給起重臂的支持力(忽略起重臂自重,cos30°≈0.87).
(3)起重機做功的機械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根據(jù)圖中通電螺線管右側小磁針N極的指向,標出電源的“十”“一”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下列各圖中,正確的是( 。
A.
光的反射
B.
平面鏡成像
C.
力和力臂
D.
家庭電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2015年3月16日下午,廈門出現(xiàn)平流霧奇觀,鼓浪嶼附近海域出現(xiàn)鄭成功雕像被逐漸遮蓋(從圖1到圖2)的有趣景象,這是暖濕氣流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低的海面發(fā)生液化(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現(xiàn)象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實驗臺上有組裝好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另外還有質(zhì)量均為50g的鉤碼一盒(十個)、質(zhì)量不同的滑輪三個(圖中未畫出).小麗用上述實驗裝置和器材進行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序號動滑輪重 G/N鉤碼重G/N鉤碼上升
高度h/m
繩的拉力F/N繩端移動距離 s/m機械效率
η/%
10.10.50.20.340.473.5
20.110.20.60.483.3
30.120.21.10.490.9
表二:
序號動滑輪重 G/N鉤碼重G/N鉤碼上升
高度h/m
繩的拉力F/N繩端移動距離 s/m機械效率
η/%
10.120.21.10.490.9
20.1520.21.150.487
30.220.21.20.483.3
(1)分析表一中數(shù)據(jù),小麗認為:對于同一動滑輪,所提升的鉤碼越重,機械效率越高.
(2)分析表二中數(shù)據(jù),你的結論是:提升相同鉤碼時,動滑輪越重,機械效率越低.
(3)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F(xiàn)≠$\frac{{G}_{動}+G}{2}$,排除測量因素的影響,主要原因之一是:滑輪與輪軸間有摩擦或繩子有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