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R1:R2 =3:4,當電阻R1、R 2串聯(lián)在電路中時,R1、R2兩端的電壓之比U1:U2= _____ ;當電阻R1、R2并聯(lián)在電路中時,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電流通過R1、R2所產(chǎn)生的熱量之比Q1:Q2=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用電要求的是
A.用銅絲代替保險絲 | B.使用冰箱時,電源插頭插在三孔插座上 |
C.發(fā)生觸電事故時,立即切斷電源 | D.使用試電筆時,手指不能碰到筆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白熾燈泡是常用的普通燈泡,它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制成的,下列有關白熾燈的幾個問題,請你作出簡要回答:
(1)燈泡什么時候最容易燒壞?
(2)燈泡的燈絲要繞成螺旋狀,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電風扇是我們生活中的常用電器,工作時它自身的溫度會升高,下列有關它的說法正確的是
A.工作時,它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 B.工作時,它的機械能是由電能轉化 |
C.工作時,它的線圈電阻不發(fā)熱 | D.工作時,它能降低溫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上圖所示是探究“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與電阻關系”的實驗裝置。已知R甲>R乙,其余條件均相同。將兩電阻絲串聯(lián)接入電路是為了控制通過兩電阻絲的 及通電時間相等。實驗發(fā)現(xiàn),甲瓶溫度計示數(shù)升高快.表明該實驗條件下,導體的電阻越大,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1821年,德國物理學家塞貝克發(fā)現(xiàn)了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把兩根銅絲和一根鐵絲與靈敏電流計串聯(lián)成閉合電路,然后把銅絲和鐵絲的一個連接點放在盛有冰水混合物的容器里保持低溫,另一個連接點放在火焰上加熱,發(fā)現(xiàn)靈敏電流計的指針發(fā)生了偏轉,表明這時閉合電路中產(chǎn)生了電流。塞貝克把這種電流叫做“熱電流”,把這種電路叫“熱電偶電路”。
某研究小組的同學們按上圖所示的電路,模擬塞貝克實驗,探究了決定“熱電流”大小的因素,通過實驗測得了電流的大小與溫差關系的一組數(shù)據(jù):
兩接點間的溫差/℃ | 0 | 1 | 100 | 200 | 300 | 500 |
電路中的電流/10-1A | 0.00 | 0.01 | 0.64 | 1.42 | 2.29 | 4.17 |
請根據(jù)以上資料和數(shù)據(jù)說明:
(1)產(chǎn)生熱電流的條件是 ; 。
(2)根據(jù)熱電流的特點,猜想并寫出熱電偶電路的一種應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圖所示的電路中,設電源電壓不變,燈泡L上標有“6V,3W”字樣,當K1閉合,單刀雙擲開關K2接a時,燈泡L正常發(fā)光;當K1斷開,單刀雙擲開關K2接b時,電壓表示數(shù)為3V.(設燈絲的電阻不變)
求:(1)電源電壓是多少伏?
(2)電阻R的阻值是多少歐?
(3)K1斷開,K2接b時,該燈泡L在1分鐘內(nèi)消耗的電能為多少焦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下列做法,符合安全用電原則的是( 。
A.靠近高壓帶電體 |
B.家用電器起火時,先滅火,后切斷電源 |
C.家庭電路中,控制燈泡的開關裝在零線上 |
D.有金屬外殼的家用電器使用三腳插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白熾燈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光源,小明對圖甲所示的白熾燈和燈口進行了仔細觀察后,結合所學有關知識,明白了許多道理:
(1)在家庭電路它與其他用電器之間是________聯(lián),燈尾金屬塊必須與________線相連,且燈口外殼和燈口上蓋都是由塑料或橡膠制成,是由于它們都是________,這些措施都是為了安全用電;
(2)白熾燈用久了會發(fā)暗,其原因之一是鎢絲先升華后________(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在燈泡內(nèi)壁上,影響了玻璃的透光性;原因之二是燈絲變細,電阻變大,在電壓不變時,實際功率 __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3)如圖乙是光明牌白熾燈的銘牌,則25 W表示________________。正常工作20 h消耗的電能是________kW·h。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