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在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時,小紅用如圖所示的器材進(jìn)行實驗,關(guān)于她的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紙板與平面鏡要成45°角放置
B.紙板沿ON折轉(zhuǎn)后,還能在紙板上看到反射光線
C.紙板可起到呈現(xiàn)光路和記錄光路的作用
D.利用此裝置不能探究在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可逆

分析 根據(jù)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都在同一平面內(nèi).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c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是可逆的,即可得出答案.要掌握實驗的過程、現(xiàn)象及結(jié)論.

解答 解:A、紙板要與平面鏡要成90°角放置,故A錯;
B、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在同一個平面上,紙板沿ON折轉(zhuǎn)后,不能在紙板上看到反射光線,故B錯;
C、紙板可起到呈現(xiàn)光路和記錄光路的作用,故C正確;
D、如果讓光線逆著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向鏡面,會發(fā)現(xiàn)反射光線沿著入射光線的方向射出,利用此裝置可以探究在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可逆,故錯.
故選:C.

點評 此題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要熟記光的反射定律的內(nèi)容,并且要搞清每一個相對內(nèi)容的得出,特別是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的關(guān)系.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如圖所示,甲是探究“動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裝置,實驗中讓同一鋼球從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靜止?jié)L下,碰到同一木塊.乙是探究“阻力對運動物體的影響”的實驗裝置,實驗中讓同一小車從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靜止滑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運動,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甲,乙兩組實驗,采用了探究實驗中常用的實驗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2)甲實驗中,通過觀察木塊移動的距離可以判斷鋼球動能的大。
(3)在乙實驗中,小車運動的速度越來越慢,是因為受到阻力;在該實驗中可以推理得出,如果運動的小車在水平面上不受力時,它會做勻速直線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在水平木板上鋪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小車自斜面頂端由靜止開始滑下,比較小車在水平面運動的距離,如圖甲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小車每次滑行到斜面底端時具有相同的速度.
(2)若小車在水平木板上滑行3s后停止,位置如圖乙所示,則小車的平均速度為0.21 m/s.
(3)小車在鋪有毛巾表面上滑行距離最短,是因為摩擦力大.
(4)進(jìn)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絕對光滑(小車不受阻力),則小車會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 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下列過程中,屬于動能轉(zhuǎn)化為勢能的是(  )
A.將一塊石頭向上拋出B.張開的弓把箭沿水平方向射出去
C.雨滴自房頂落下D.山坡上滾下的大石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0.由同種材料做成的A、B兩個實心正方體木塊,邊長之比為1:2,則A、B兩木塊的密度之比為1:1,則A、B兩木塊的質(zhì)量之比為1: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如圖是使用羊角錘起釘子的示意圖,0點為支點.請你在A點畫出最小動力F及其力臂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如圖所示是“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

(1)實驗過程中,必須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著物A做勻速直線運動,這樣做便于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
(2)分析圖甲、乙可知,在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3)分析圖甲和丙,發(fā)現(xiàn)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1<F3,說明: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4)如圖丁所示,在圖丙中物塊A上疊放一塊與之相同的物塊B,用彈簧測力計拉著物塊A,使物塊B隨A一起做勻速直線運動.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為F4,則F4:F3=2:1;此運動過程中,物塊B受到的摩擦力fB=0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下列關(guān)于某些物體的數(shù)據(jù)符合實際的是( 。
A.一個礦泉水瓶的容積約為5mLB.一個蘋果的重量約為0.2N
C.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為20cmD.電飯鍋加熱檔的功率約為100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漫畫描述的是“中國式過馬路”的不文明行為,這種行為已經(jīng)引起了人們的深刻討論與反思.根據(jù)你對指揮行人過斑馬線紅綠交通信號燈的了解,下列控制紅綠燈的電路圖可行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