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是“探究電流的熱效應跟電阻大小關系”的實驗裝置圖.A、B兩瓶煤油中都浸泡著一段金屬絲,燒瓶A內(nèi)金屬絲是銅絲,電阻較小;燒瓶B內(nèi)的金屬絲是鎳鎘合金絲,電阻較大.實驗中應使兩瓶中盛裝的煤油的質量 (選填“相等”或“不相等”).當開關閉合后, (選填“A”或“B”)瓶中溫度計示數(shù)上升較快.本實驗,通過兩根金屬絲串聯(lián)的方式,確保了它們通電的 相等.
【答案】相等;B;時間和電流
【解析】
試題分析:電熱的影響因素有電流、電阻、通電時間.首先要判斷清楚兩段導體的什么因素是相同的,什么因素是不同的,再根據(jù)焦耳定律來判斷哪段導體產(chǎn)生的電熱多,即這個瓶中溫度上升較快.(1)要比較不同電阻絲產(chǎn)生熱量的多少,應控制電流與通電時間相等,控制兩瓶中液體的質量與初始溫度相同;
(2)根據(jù)焦耳定律判斷熱量產(chǎn)生較多的容器;
解:解:
為了便于比較兩種電阻絲通過電流后產(chǎn)生熱量的多少,甲乙兩瓶中要裝入質量相同、初溫相同的同種液體;
根據(jù)電路圖可知,銅絲和鎳鉻合金絲串聯(lián)連接,即通過銅絲和鎳鉻合金絲的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而鎳鉻合金絲的電阻大于銅絲的電阻;
由Q=I2Rt可知,鎳鉻合金絲產(chǎn)生的熱量多,即B瓶中的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多;
故答案為:相等;B;時間和電流.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小陽制作的多用途手電筒,AB處是可插入膠片的小插口,CD、EF是可左右伸縮的套筒,DF處裝入凸透鏡。當手電筒作照明用時,調(diào)節(jié)套筒,使燈泡燈絲處于________________位置,射出平行光線;在此基礎上,作幻燈機使用時,在AB處插入幻燈片,接下來應把套筒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動,才能在前方屏幕上觀察到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實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聲現(xiàn)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105km/s B. 人是靠音調(diào)區(qū)分交響樂中不同樂器發(fā)出的聲音
C. 人歌唱時歌聲是由聲帶振動發(fā)出的 D. 禁止鳴喇叭屬于阻斷噪聲傳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同學在測量不規(guī)則小石塊密度的實驗中:
(1)在調(diào)節(jié)天平時,指針在分度盤上的位置如圖所示,此時應將天平的平衡螺母向____(填“左”或“右”)端調(diào)節(jié)。
(2)用調(diào)節(jié)好的天平測石塊的質量,若天平平衡時右盤砝碼的質量、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如圖所示,則石塊的質量為____g。
(3)若用____測出石塊的體積為20cm3,則石塊的密度是____g/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軍利用天平、水和燒杯來測量一不規(guī)則小石塊的密度(如圖所示),請將他的實驗步驟補充完整。
(1)把托盤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將標尺上的游碼移到零刻度處,調(diào)節(jié)天平的_____________使天平平衡。
(2)用天平測量小石塊的質量,右盤中的砝碼和標尺上的游碼如圖甲所示,則小石塊的質量為_______g。
(3)如圖乙所示:
a.往燒杯中加入適量的水,把小石塊浸沒,在水面到達的位置上作標記;
b.取出小石塊,測得燒杯和水的總質量為153g;
c.往燒杯中加水,直到標記處,再測出此時燒杯和水的總質量為183g;
d.計算出小石塊的體積為________cm3。
(4)用密度公式計算出小石塊的密度為________ g/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實驗小組的同學對A、B兩根長度相同粗細不同的橡皮筋測力計。將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懸掛鉤碼(圖甲所示),記錄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和橡皮筋伸長量△x,根據(jù)多組測量數(shù)據(jù)作出的圖線如圖乙所示。
圖甲 圖乙
(1)當在兩段橡皮筋上懸掛重力為8N的物體時,橡皮筋A的伸長量為__________cm,橡皮筋B的伸長量為__________cm。
(2)分別用這兩根橡皮筋制成的測力計代替彈簧稱,則用橡皮筋__________制成的測力計量程大。用橡皮筋__________制成的測力計測量的精確程度高(均選填“A”或“B”)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