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閱讀了下表后,得出了一些結論,其中錯誤的是( )
幾種物質的比熱容c/[J·(㎏·℃)-1]
A. 沿海地區(qū)晝夜溫差比內陸地區(qū)小 B. 同種在不同狀態(tài)下,其比熱容不同
C. 質量相等的銅塊和鉛塊,升高相同的溫度,銅塊吸熱多 D. 液體的比熱容都比固體大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九年級物理上冊 13.1 分子熱運動同步練習題(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如圖所示的實驗,是我們在學習分子動理論時做過的一些實驗:圖a:濃硫酸銅溶液與清水開始界面十分清晰,幾天之后,兩種液體混合均勻了;圖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觸水面,發(fā)現(xiàn)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圖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總體積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總體積;圖d:將紅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擴散開來;圖e:將兩個底面干凈、平整的鉛塊緊壓在一起,兩個鉛塊就會結合在一起,下面吊一個較重的物體也不會將它們拉開。
(1) 圖 兩個實驗形成實驗現(xiàn)象的原因相同,實驗表明: ;
(2) 圖 兩個實驗形成實驗現(xiàn)象的原因相同,實驗表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山東省樂陵市2019屆初三備考:光的傳播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太陽能屬于一次能源
B. 在陽光下曬曬被褥可以殺菌,這主要是利用了陽光中的紅外線
C. 陽光透過樹葉間的縫隙射到地面上,由于折射形成形狀各異的光斑
D. 雨后的彩虹是太陽光的色散現(xiàn)象,其中紅綠黃是色光的三原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九年級物理 13.3比熱容 同步測試卷 題型:實驗題
如圖所示是“比較水和沙子吸熱升溫的屬性”的實驗裝置.
(1)除了圖示的器材外,本實驗要用到的測量工具還有________ ;加熱過程中,用攪棒攪動的目是________ :水和沙子吸熱的多少可以通過________ 來反映的(選填“溫度計示數(shù)的升高值”或“加熱時間”)
(2)在本實驗中,可用來比較水和沙子吸熱升溫本領的方法是:若加熱時間相同,比較________ ;若溫度計示數(shù)的升高值相同,比較________ .
(3)關于該實驗的變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正確的是________ (填字母).
A.采用相同的加熱方法(如酒精燈火焰的大小,與易拉罐底的距離等)
B.易拉罐中分別裝入相同體積的水和沙
C.使用相同的易拉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九年級物理 13.3比熱容 同步測試卷 題型:單選題
對相同質量的甲、乙兩種液體,同時加熱一定時間,得到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已知加熱時間相同時,兩種液體吸收的熱量相等。則由圖像可知
A. 加熱時間相同時,乙的溫度高 B. 溫度相同時,甲吸收的熱量多
C. 甲的比熱容小于乙的比熱容 D. 加熱時間相同時,甲、乙溫度變化量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八年級上 第二章 第1節(jié) 聲音的產(chǎn)生與傳播 同步訓練 題型:單選題
關于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下列排序正確的是( )
A. 鼓膜振動--聽覺神經(jīng)--聽小骨--大腦
B. 聽小骨--鼓膜振動--聽覺神經(jīng)--大腦
C. 鼓膜振動--聽小骨--聽覺神經(jīng)--大腦
D. 聽覺神經(jīng)--鼓膜振動--聽小骨--大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八年級上 第二章 第1節(jié) 聲音的產(chǎn)生與傳播 同步訓練 題型:單選題
用手握住正在發(fā)聲的自行車車鈴,馬上就聽不到鈴聲了,是因為( )
A. 手吸收了聲音 B. 手太用力了
C. 手使鈴停止了振動 D. 以上說法都不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九年級物理 18.2電功率 同步測試卷 題型:填空題
為節(jié)能環(huán)保,LED燈已被廣泛使用,右表為兩只LED白光燈的部分技術指標.由表可知,
兩燈均正常工作時,________ 燈較亮(選填“甲”或“乙”),通過甲燈的電流為 ________ 安.1度電可供乙燈連續(xù)正常工作 ________ 小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九年級物理 13.1分子熱運動 同步測試卷 題型:填空題
醫(yī)生在給小祝同學打針時,先用酒精擦在他的皮膚上消毒;小祝感到皮膚比較涼,是因為酒精 吸熱的緣故;同時他聞到酒精的氣味,這是 現(xiàn)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