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張研同學有兩段電熱絲,電阻分別是R1、R2R1R2),他將這兩段電熱絲在電路中串聯(lián)起來,分別放入兩個相同的容器中,兩個容器中裝有相同質(zhì)量的水,如圖所示。當他將開關閉合后,關于甲乙兩個容器中水溫的變化,下面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甲容器中的水溫度上升的快

B. 乙容器中的水溫度上升的快

C. 甲、乙容器中的水溫度上升的一樣快

D. 條件不足,無法判斷

【答案】A

【解析】由題可知,兩電熱絲R1R2串聯(lián),所以通過它們的電流和通電時間都相同,根據(jù)焦耳定律Q=I2Rt可知,在電流和通電時間一定時,電阻越大產(chǎn)生的熱量越多。因為R1R2,所以電阻R1產(chǎn)生的熱量比R2產(chǎn)生的熱量多,Q1Q2,即甲容器中水吸收的熱量多,而兩個容器中裝有相同質(zhì)量的水,所以甲容器中水溫上升較快。故A正確,選項BCD錯誤。

答案為A。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為一種自制簡易密度計它是在木棒的一端纏繞一些銅絲做成的,用它來測量液體密度時,該密度計________在被測液體中(選填懸浮”“漂浮下沉”).將其分別放入裝有液體密度為ρ1ρ2的甲、乙兩個燒杯中,可以判斷:ρ1________ ρ2.若該密度計兩次測量中排開液體的質(zhì)量分別為m1、m2,m1____m2.(后兩空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實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書包背帶通過增大受力面積從而增大壓強
B. 切熟雞蛋的鋼絲很細是通過減小受力面積從而減小壓強
C. 爺爺推箱子很費力,小明想到了可以往地上撒一些黃豆,因為摩擦力變小了
D. 輪胎制有花紋是通過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來減小摩擦力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若某汽油機每秒完成40個沖程,則每秒它對外做功________次,飛輪轉(zhuǎn)過________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王同學設計了圖甲所示的簡單水溫表電路。圖中電源兩端的電壓為6V保持不變,R0是阻值為5Ω的定值電阻,R為銘牌上標有“10Ω 1A”的滑動變阻器,Rt是熱敏電阻,其阻值隨溫度變化的圖像如圖乙所示。電流表采用“0~0.3A”的量程。

(1)小王在連接好電路且閉合開關后,向Rt上擦一些常溫的酒精,并用扇子對著Rt扇風,他觀察到的現(xiàn)象應該是電流表示數(shù)____________(選填“變小”或“變大”);

(2)如果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電阻為零,那么該電路最大能測量的溫度是_____℃;

(3)為了能測量0~100℃的水溫,且當水溫達到100℃時,要求電流表的示數(shù)達到最大值,則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電阻應調(diào)為____Ω,0℃應該與電流表刻度盤的_________A位置對應,如果電流表刻度盤改畫為指示溫度的刻度,且每10℃畫一條刻度線,這個刻度盤的刻度________(選填“是”或“不是”)均勻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果有乘客在公交車上吃有濃重味道的食品。食品的濃重味道會很快充斥整個車廂,并讓其他乘客有些吃不消”,請用分子動理論的知識對該現(xiàn)象進行解釋: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納米和光年都是________的單位;“神舟九號”從發(fā)射升空到遨游太空的過程中,航天員的質(zhì)量是________(填“變大”“不變”或“變小”)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為小麗在“研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實驗中所選用的器材在水平桌面上進行的實驗過程圖示.
(1)本實驗的科學探究方法是;
(2)同學們是根據(jù)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的,這里利用的物理方法是
(3)小麗為了探究壓力作用的效果跟壓力大小的關系,應該通過圖中的兩次實驗進行比較,得出的結(jié)論是;
(4)為了探究壓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積大小的關系,應該通過圖中的兩次實驗進行比較得出結(jié)論;
(5)如果在實驗中沒有海綿,可選擇現(xiàn)實生活中來代替.
(6)在生活中,多軸平板車超重會壓壞路面,這是由于 , 從而增大壓力作用 的效果;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所蘊含的物理知識是:來增加壓力作用的效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只質(zhì)量為3kg的鉛球,在地面上受到的重力是N,方向是 , 當運動員向斜上方推出這個鉛球時,鉛球飛行過程中不能做直線運動,主要是的作用.(g=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