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為了比較水和食用油的吸熱能力,小明用兩個相同的裝置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表.

物質(zhì)

質(zhì)量/g

初始溫度/℃

加熱時間/min

最后溫度/℃

60

20

6

45

食用油

60

20

6

68

(1)從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質(zhì)量 (選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熱結(jié)束時,食用油的溫度比水溫度 (選填“高”或“低”).

(2)在此實驗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溫度相同,就要給水加熱更長的時間,此時,水吸收的熱量 (選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熱量.

(3)實驗表明, (選填“水”或“食用油”)吸熱的能力更強.

【答案】(1)相同,高.(2)大于.(3)水.

【解析】

試題分析:(1)認真觀察表中數(shù)據(jù)即可得出結(jié)論.

(2)兩個相同的酒精燈對其加熱,加熱時間多,放出的熱量就多,相應(yīng)受熱物質(zhì)吸收的熱量就多.

(3)根據(jù)比熱容的概念和Q=cm△t進行分析,即△t和質(zhì)量相等時,吸收的熱量越多的物質(zhì),比熱容越大(即吸熱的能力強).

解:(1)從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質(zhì)量都是60g.加熱結(jié)束時,食用油的溫度和水的溫度分別是

68℃、45℃.

故答案為:相同,高.

(2)在此實驗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溫度相同,就要給水加熱更長的時間.

因為選用相同的酒精燈加熱,所以加熱時間長的吸收的熱量多.

即水吸收的熱量大于食用油吸收的熱量.

故答案為:大于.

(3)由Q=cm△t知:質(zhì)量相同的物質(zhì),升高相同的溫度,吸收熱量多的物質(zhì)比熱容大.

因為水和食用油的質(zhì)量相同,它們的初溫相同,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溫度相同,水吸收的熱量大于食用油吸收的熱量,所以水的比熱容大,即水吸熱的能力更強.

故答案為:水.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人用200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著重600N的箱子在水平地板上作勻速直線運動,若此人突然將推力增大到300N,則地板對箱子的摩擦力的大小為( )

A.100N B.200N C.300N D.600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人們常把密度作為所選材料的主要考慮因素之一,下面主要從密度的角度考慮選材的是
A.用鐵作為炒鍋的材料
B.用銅作為導線線芯的材料
C.用鋁合金作為制作飛機的材料
D.用橡膠作為汽車輪胎的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時,同學們利用小桌砝碼海綿等器材設(shè)計了如圖所示的系列實驗。

1同學們是根據(jù)_________________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的。

2觀察比較圖甲乙的情況可以得到的結(jié)論是:受力面積一定時,_______________,

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3要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積的關(guān)系,應(yīng)比較_______與______兩圖的實驗,

得到的結(jié)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裝置在使用過程中,把內(nèi)能轉(zhuǎn)化為機械能的是( )

A.內(nèi)燃機 B.電動機 C.電熱器 D.發(fā)電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盛夏時節(jié),花園花香四溢,這是現(xiàn)象.花瓣上的兩滴露珠接觸后結(jié)合成更大的一滴,這表明水分子間存在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端午節(jié)賽龍舟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習俗.小麗和她的同學一起在公園人工湖上舉行龍舟比賽,使龍舟向前行駛的力的施力物體是

A.船漿 B.湖水 C.同學 D.龍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水平地面上一靜止木箱重800N,某人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動木箱前進10m,撤消推力后木箱又繼續(xù)前進了2m,全過程中,水平推力做功J,重力做功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黑板反光,同學們看不清字的原因是(
A.只有黑板反光,字不反光
B.只有字反光,黑板不反光
C.字和黑板都反光,字反射進入人眼的光線強
D.字和黑板都反光,黑板反射進入人眼的光線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