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69926  169934  169940  169944  169950  169952  169956  169962  169964  169970  169976  169980  169982  169986  169992  169994  170000  170004  170006  170010  170012  170016  170018  170020  170021  170022  170024  170025  170026  170028  170030  170034  170036  170040  170042  170046  170052  170054  170060  170064  170066  170070  170076  170082  170084  170090  170094  170096  170102  170106  170112  170120  235360 

科目: 來源: 題型:計算題

9.如圖所示,電壓表V1的示數為2.5V,電壓表V的示數為4.5V,電流表A的示數為0.2A,則電壓表V2的示數是多少?通過L1的電流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在如圖所示的電路圖中,電流表用來測量L2燈泡電流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計算題

7.如圖所示,邊長為0.1m的正方體金屬塊,放在面積為1m2的桌面上,當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為10N時,金屬塊對桌面的壓強為4ⅹ103Pa,求:(g取10N/kg)
(1)金屬塊的密度.
(2)當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8N時,金屬塊對桌面的壓強變化了多少?
(3)當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F1時,金屬塊對桌面的壓強為p1;當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2=3F1時,金屬塊對桌面的壓強為p2,p1:p2=2:1,求壓強p1和拉力F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計算題

6.質量為1kg的平底水桶底面積為800cm2.水桶內裝有30cm深的水,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圖甲所示,水桶對地面的壓強為4000Pa,當小明用豎直向上的力F提水桶,但沒有提起來時,如圖乙所示,此時水桶對地面的壓強剛好等于水對水桶的壓強.求:
(1)水桶內水的質量.
(2)小明對水桶的拉力F大。╣=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5.某物理興趣小組利用帶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車和數值鐘“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如圖所示,圖中顯示的是他們測量過程中的小車在甲、乙、丙三個位置及其對應時間的情形,顯示時間的格式是“時:分:秒”.

(1)請你根據圖示完成下表:
 小車由甲至乙小車由甲至丙
路程S/m ①0.260.9
時間t/s2②6
平均速度v/(m/s)③0.13④0.15
(2)分析表中的數據,小車全程不是(選填“是”或“不是”)做勻速直線運動嗎?
(3)該實驗所用的斜面坡度應小些較好(選“大”或“小”).
(4)該實驗所用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電子表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4.小明在“測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小車從帶刻度的、分度值為1cm的斜面頂端由靜止下滑,圖中的時間是小車到達A、B、C三處電子表的顯示刻度:
(1)該實驗依據的實驗原理是v=$\frac{s}{t}$.
(2)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使斜面坡度較緩(填“陡”或“緩”)些.
(3)請根據圖中所給信息回答:AC段v=0.033m/s.
(4)實驗前必須學會熟練測量時間,如果讓小車過了A點后才開始計時,則會導致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大(填“大”或“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作圖題

3.(1)畫出圖1中的入射光線;
(2)圖2中甲、乙兩刻度尺,乙刻度尺相對更精確一些,用它測物體的長度是2.45cm;
(3)如圖3所示,A′O′是AO在平面鏡中的像,畫出平面鏡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計算題

2.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初溫是40℃質量為2kg的水.
(1)若吸收4.2×105J的熱量,水溫升高了多少℃?
(2)若吸收5.6×105J的熱量,水溫會升高到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F=20N的水平拉力將質量為7.9kg物體在水平路面上拉動了46cm.
(1)求拉力所做的功為多少J?
(2)若拉力所做的功有79%被物體吸收,溫度升高了0.002℃,求物體比熱容,該物體可能是什么制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質量相同的鋁和鐵(c>c)吸收相同的熱量,鐵溫度升的越高;燒開水時,為了減小熱量損失,用鐵做水壺較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