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31464  31472  31478  31482  31488  31490  31494  31500  31502  31508  31514  31518  31520  31524  31530  31532  31538  31542  31544  31548  31550  31554  31556  31558  31559  31560  31562  31563  31564  31566  31568  31572  31574  31578  31580  31584  31590  31592  31598  31602  31604  31608  31614  31620  31622  31628  31632  31634  31640  31644  31650  31658  235360 

科目: 來源:江蘇期中題 題型:填空題

某同學用100 牛的力作用在杠桿上,做了200 焦的功,把物體舉高了0.5 米,這時手下降的高度是______ 米,被舉高的物體重力是________ 牛(不計杠桿自重和摩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模擬題 題型:單選題

人體的運動系統相當復雜,但最基本的運動形式是,骨骼在肌肉提供的動力作用下繞關節(jié)轉動。如圖所示是手端起茶杯的情景,其前臂骨骼相當于杠桿,肱二頭肌收縮提供動力。由圖可以看出,這是一個

[     ]

A.費力、省距離的杠桿
B.省力、費距離的杠桿
C.既費力,也費距離的杠桿
D.既省力,也省距離的杠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江蘇模擬題 題型:操作題

漁夫用繩子通過竹杠拉起漁網,如圖所示,請在圖上畫出繩子AB段對桿拉力F的力臂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兩個小孩坐在蹺蹺板上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時
[     ]
A.兩個小孩的重力一定相等
B.兩個小孩到支點的距離一定相等
C.兩個小孩的質量一定相等
D.小孩的重力和他們各自到支點的距離的乘積一定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0117 模擬題 題型:不定項選擇

一輛平板車的一個輪子陷入泥里,小虹和小軍來幫忙,小軍采用幫忙拉車的方法,小虹采用推車輪的上部邊緣的方法。若兩人用力相同,方法合理,實際效果:
[     ]
A.小軍的好
B.小虹的好
C.一樣
D.無法判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期末題 題型:計算題

在一些建筑施工工地上,可以看見各種大型的起重機.如圖所示是一臺起重機的示意圖.機身和平衡體的重量G1為4.2×105N,起重桿的重量G2為2.0×104 N.    其他數據如圖中所示.
(1)起重機最多能提起多重的貨物?
(2)現要將質量為 4 t 的貨物提高到某一地點,如果不考慮起重機所做的額外功,要計算起重機的功率是多大,還必須知道哪些物理量?怎樣計算出功率的大?(只要求寫出所需的物理量和相應的計算公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福建省中考真題 題型:實驗題

這是一架應用杠桿平衡條件制作的只需要一個砝碼的天平,所用砝碼是實驗室里常見的質量為50g的鉤碼,用細線掛在右側橫梁上,調節(jié)天平至水平位置平衡(如圖甲所示)。測量時只需移動細線在橫梁上的位置使橫梁平衡,由細線在橫梁上的位置對應的刻度值直接表示物體的質量。
(1)將下列測量物體質量的幾個主要步驟按正確的順序寫出來(只填寫序號)_______
a.將懸掛鉤碼的細線移到0刻線。
b.將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
c.將待測物體放在天平的置物盤上。
d.調整橫梁右側的平衡螺母使橫梁上懸掛的重錘線對準底座上的標記。
e.移動懸掛鉤碼的細線使橫梁上懸掛的重錘線對準底座上的標記。
(2)為了確定橫梁上的刻度,在置物盤中放置一個50g的砝碼,移動懸掛鉤碼的細線使橫梁平衡(如圖乙所示)。請在圖甲的橫梁標尺上標出50g、150g二個刻度。
(3)將一石塊放在置物盤上,移動懸掛鉤碼的細線使橫梁平衡(如圖丙所示)。這個礦石的質量是_________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三明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調節(jié)杠桿在水平位置上平衡后,在杠桿的a處掛上兩個鉤碼,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則在杠桿b處應掛的鉤碼數是(杠桿每格等距,鉤碼規(guī)格相同)(  )
A.1個B.2個C.3個D.4個
精英家教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濟寧 題型:問答題

在做研究杠桿平衡的條件實驗時,小紅根據如甲所示的實驗現象得出的杠桿平衡條件是:“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為了說明這一結論并進一步正確,請你在圖乙所示的杠杠上畫出需要對杠杠施加的力的示意圖和這個力的力臂.

精英家教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