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王陽明指出:“雖治生(做生意)亦是講學中事。但不可以之為首務,徒啟營利之心。果能于此處調停得心體無累,雖終日做買賣,不害其為圣賢。”材料中王陽明的思想
A.強調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存理去欲
B.反映出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發(fā)展
C.認為經商和做學問是完全一致的
D.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重義輕利觀念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關于圖示地區(qū)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氣溫:甲>乙>丙;降水:甲<乙<丙
B.周圍山地環(huán)繞,地形以盆地為主
C.一般河流每年有兩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現(xiàn)象
D.河流徑流量主要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
【2】關于圖示地區(qū)農業(yè)生產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生長期長是作物產量高的主要原因
B.熱量是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限制因素
C.平原面積廣大,但糧食商品率低
D.次生鹽堿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人民網2015年2月26日電 國家統(tǒng)計局網站今日公布《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據(jù)統(tǒng)計,2014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為136 78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10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 687萬人,出生率為12.37‰;死亡人口977萬人,死亡率為7.16‰;自然增長率為5.21‰。
材料二 我國每隔5年的65歲及以上人口增長示意圖(65歲及以上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7%,則出現(xiàn)人口老齡化)。
材料三 2000年以來我國人口出生性別比變動情況圖。
(1)根據(jù)材料一描述我國人口增長模式的特點。
(2)材料二反映出我國人口發(fā)展中存在________問題,從圖中看出該問題產生的時間大約在________年,導致該問題產生的原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中國既是能源生產大國,又是消費大國,但每噸標準煤的產出效率僅相當于日本的10. 3%、歐盟的16. 8%、美國的28. 6%。讀中國和世界能源消費結構圖(煤、石油、天然氣和其他能源),完成下列各題。
【1】中國能源消費中,目前需要大量進口的能源在兩圖中是指
A.乙、b B.丁、c C.乙、d D.丙、d
【2】我國的下列環(huán)境問題中,與甲、乙能源利用有關的是
A.土壤鹽堿化 B.城市霧霾
C.土地荒漠化 D.森林減少
【3】為解決我國當前面臨的能源短缺問題,今后在能源的開發(fā)上,應該
①從國情出發(fā),繼續(xù)大力開發(fā)利用水能②優(yōu)先發(fā)展核電,尤其在西部開發(fā)中要充分利用核電適應性強的特點 ③北方農村大力發(fā)展沼氣,南方農村充分挖掘水能 ④加快石油勘探和開采的同時拓寬進口的途徑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有眾多史學家批評以桑弘羊為代表的國家管制經濟思想,但是在統(tǒng)治者的政策實踐中,卻一直是以干涉主義經濟政策為取向!稓v代制度詳說》中也指出:“自桑弘羊既開利孔之后,雖有賢君良相,多是因循不能變。”導致“因循不能變”的主要原因是
A.有利于保證國家財政收入
B.保障了百姓生產生活穩(wěn)定
C.保證了官營產品壟斷市場
D.順應了重農抑商政策需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北半球①②③三地晝長周年變化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M處情況出現(xiàn)在( )
A. 3月21日前后 B. 6月22日前后
C. 9月23日前后 D. 12月22日前后
【2】據(jù)圖推測①②③三地緯度從高到低的排列順序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咸蛋超人住在24°S 59°W,有一天他想要拜訪住在地球另一端的面包超人,并決定[遁地]前去。于是他從家中鉆入地底,始終保持直線前進并穿越地心;卮鹣铝懈黝}。
【1】
【2】
A. 12月2日7時 B. 12月1日19時 C. 12月2日1時 D. 12月1日22時
【3】
A. 2個大洲和2個大洋 B. 3個大洲和3個大洋
C. 4個大洲和3個大洋 D. 3個大洲和4個大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