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下圖)為美國與巴西兩國城市的土地、淡水、能源產出效益的比較表。讀表完成下題。
兩國相比
A.淡水產出效益美國高于巴西
B.能源產出效益美國低于巴西
C.美國城市土地產出效益高的原因可能是城市人口比重高
D.美國城市土地產出效益高的原因可能是科技發(fā)展水平高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下圖為2011年1~3月全球三次破壞性地震分布示意圖。
材料2:下表為震級、震源深度與烈度關系表。
材料3:美國西部時間(西八區(qū))2011年3月11日7時30分,日本地震引發(fā)的海嘯抵達美國加利福尼亞沿海。盡管采取了防范措施,但威力較大的巨浪,還是沖毀了不少沿海碼頭建筑物,許多小船因為來不及轉移到安全地帶而遭大浪破壞,至少有5人被海浪卷走。
(1)當日本地震發(fā)生時,北京時間是________;地震引發(fā)的海嘯,從日本附近海域到美國加利福尼亞沿海,經歷的時間是________。
(2)有關日本發(fā)生的特大地震,中國國家地震臺網測定為8.4級,美國測定為8.9級,日本測定為9級。這說明( )
A.一次地震有多個震級
B.中國的地震測量技術比美國、日本落后
C.不同地點、不同測站對某次地震的測量會有誤差
D.離地震發(fā)生地越近,測量越準確
(3)材料1中所示三次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________地震帶和________地震帶。根據板塊構造學說來看,這些地震發(fā)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材料可知,烈度與震級、震源深度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與2010年9月4日新西蘭發(fā)生的7.2級地震相比,2011年2月22日新西蘭發(fā)生的6.3級地震破壞性更大,死亡人數更多,其影響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0—2011學年湖北省長陽一中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卷 題型:綜合題
(24分)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嚴峻、深遠的挑戰(zhàn)之一。但是,目前國際氣候談判的進程離真正保護全球氣候的目標還差的很遠,談判各方在關鍵問題上的分歧還很嚴重。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下圖為“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氣溫距平變化”
材料二 下表為2007年全球CO2排放總量排行前10位的國家及其人口總數
(1)材料一中最后五十年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相差約 ℃,據材料一概括百多年來世界氣溫變化特點是 。引起材料中全球氣溫變化的人為原因主要是 。
(2)材料二中,2007年美國人均CO2排放約是中國人均排放的 倍。材料顯示全球CO2排放主要集中在 (發(fā)達國家或發(fā)展中國家)。
(3)大氣中CO2濃度變化與全球氣溫變化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4)目前面對人類共同的生存危機,世界各國心態(tài)各異,其原因在于全球氣候變化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帶來的影響和收益大不相同。下列關于保護全球氣候的說法正確的選項是
①海平面上升會導致小島嶼國家出現生存危機,所以參與行動的意愿高。
②全球氣候變化影響西歐冬暖夏涼氣候,西歐國家對此非常消極。
③美國能源消費模式是奢侈和浪費型,對強制性減排一向持比較消極的態(tài)度。
④石油輸出國輸出石油為其經濟命脈,堅決反對抑制二氧化碳排放。
⑤俄羅斯是高緯度國家不僅從全球氣候變化中受益,而且自身又是資源和能源大國,因此持積極立場。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5)中國國家海洋局在2007年1月12日發(fā)布的《2006年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2003年至2006年,我國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為2.5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1.8毫米/年的上升速率。沿海地區(qū)的人居環(huán)境和經濟建設將面臨比洪水、海嘯、風暴潮危害更大的風險。下列措施對抑制海平面上升可行的有 (多項選擇)
A.控制人口增長 B.改善能源消費結構 C.關閉工廠,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
D.大力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 E.建設海岸防護堤壩
F.提高生產和生活的能源利用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3屆湖北省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卷 題型:綜合題
(24分)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嚴峻、深遠的挑戰(zhàn)之一。但是,目前國際氣候談判的進程離真正保護全球氣候的目標還差的很遠,談判各方在關鍵問題上的分歧還很嚴重。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下圖為“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氣溫距平變化”
材料二 下表為2007年全球CO2排放總量排行前10位的國家及其人口總數
(1)材料一中最后五十年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相差約 ℃,據材料一概括百多年來世界氣溫變化特點是 。引起材料中全球氣溫變化的人為原因主要是 。
(2)材料二中,2007年美國人均CO2排放約是中國人均排放的 倍。材料顯示全球CO2排放主要集中在 (發(fā)達國家或發(fā)展中國家)。
(3)大氣中CO2濃度變化與全球氣溫變化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4)目前面對人類共同的生存危機,世界各國心態(tài)各異,其原因在于全球氣候變化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帶來的影響和收益大不相同。下列關于保護全球氣候的說法正確的選項是
①海平面上升會導致小島嶼國家出現生存危機,所以參與行動的意愿高。
②全球氣候變化影響西歐冬暖夏涼氣候,西歐國家對此非常消極。
③美國能源消費模式是奢侈和浪費型,對強制性減排一向持比較消極的態(tài)度。
④石油輸出國輸出石油為其經濟命脈,堅決反對抑制二氧化碳排放。
⑤俄羅斯是高緯度國家不僅從全球氣候變化中受益,而且自身又是資源和能源大國,因此持積極立場。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5)中國國家海洋局在2007年1月12日發(fā)布的《2006年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2003年至2006年,我國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為2.5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1.8毫米/年的上升速率。沿海地區(qū)的人居環(huán)境和經濟建設將面臨比洪水、海嘯、風暴潮危害更大的風險。下列措施對抑制海平面上升可行的有 (多項選擇)
A.控制人口增長 B.改善能源消費結構 C.關閉工廠,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
D.大力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 E.建設海岸防護堤壩
F.提高生產和生活的能源利用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2屆福建省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卷 題型:綜合題
下圖是東北地區(qū)簡圖,下表是“東北地區(qū)和長江三角洲部分省區(qū)人均耕地面積及谷物單產的比較表(2002年)”。讀圖和表格,回答下列問題。(9分)
(1)圖中表示大興安嶺的字母代號是 ;表示俄羅斯的數字序號是 。
(2)與長江三角洲相比,東北地區(qū)糧食單位面積產量較 ;但糧食商品率較高,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面積較 。
(3)東北地區(qū)與美國中部平原相比,兩地農業(yè)生產的共同特點有生產規(guī)模 (大或小),機械化程度 (高或低)。
(4)為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東北地區(qū)應該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平原地區(qū):
西部草原區(qū):
山區(qū):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