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我國人口多、耕地少,為解決糧食問題,必須( )

A.減少經(jīng)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

B.增加開墾荒地,以增加糧食產量

C.開墾草原,擴大糧食作物播種面積

D.堅持走科教興國的道路,提高農業(yè)生產力

【答案】D

【解析】

試題我國人口多、耕地少,為解決糧食問題可采取的措施有:堅持走科教興國的道路,提高農業(yè)生產力;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某區(qū)域圖,回答下列各題。

1】圖中A地區(qū)農業(yè)發(fā)展中存在較明顯的土壤鹽堿化問題,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緯度較高,凍土發(fā)育,含鹽水分不易下滲

氣候干旱,降水少,蒸發(fā)旺盛

農業(yè)耕種過程中,長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地處河谷地區(qū),水流平緩,對土壤侵蝕作用微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圖中B處在漢朝時還是水草豐美的大草原,而現(xiàn)在已變成一片沙漠,其人為原因是

A. 氣候由濕潤向干旱轉變的結果 B. 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結果

C. 農業(yè)由耕種向畜牧轉變的結果 D. 人類過度開墾和放牧對植被破壞的結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西北部內陸兩地景觀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甲地以井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A.由于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區(qū)

B.由于干旱地區(qū)地下水含鹽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由于風力侵蝕形成風蝕洼地

D.水井周圍地區(qū)農牧業(yè)活動較頻繁而導致地表植被破壞

【2】在乙地區(qū),可能反映該地區(qū)綠洲萎縮的現(xiàn)象有

A.沙塵暴頻度減少 B.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緊實度下降

C.土壤鹽堿度升高 D.生物生產能力提高

【3】荒漠化的治理既是科學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因此治沙戰(zhàn)略應

A.以工程措施為核心 B.以消除貧困為核心

C.以生物工程為核心 D.以跨流域調水為核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80年代下半期我國務工經(jīng)商流動人口”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0分)

(1)圖中人口遷入數(shù)量比較多的地區(qū)有京津唐、滬寧杭和珠三角,這三個地區(qū)吸引人口遷入的主要原因是 。

(2)新疆吸引人口遷入的主要原因是

(3)四川省人口大量外遷對當?shù)禺a生的積極影響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黃土高原地形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這里最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是什么?形成這一問題的自然原是。

人為原因是?

2A處地形比較平坦,通常用作什么?其傳統(tǒng)的糧食作物是?

3為了減輕這一生態(tài)問題,科學工作者探索出一種有效措施,即進行治理。具體辦法就是在B處,C處,D處分別做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第四個南極科學考察站——泰山站(73°51′S,76°58′E)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開站。下圖示意某科考隊員當日拍攝的一天太陽運動軌跡合成圖。該日太陽位于圖示F位置時(  )

A. 泰山(36°N,117°E)旭日東升

B. 東京(36°N,141°E)夕陽西斜

C. 紐約(41°N,74°W)烈日當空

D. 開普敦(34°S,18°E)夜色深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簡答我國這個地區(qū)荒漠化發(fā)展快的原因。

2.簡答土地荒漠化向東、向南擴展的原因。

3.針對圖中地區(qū)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問題,我國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a、b兩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線發(fā)生正碰,作用前a球動量pa=30 kg·m/s,b球動量pb=0,碰撞過程中,a球的動量減少了20 kg·m/s,則作用后b球的動量為( )

A.-20 kg·m/s B.10 kg·m/s C.20 kg·m/s D.30 kg·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南省有“中原糧倉”之稱,也是我國人口大省,其省會城市鄭州是我國重要的國家級糧

食交易市場。下圖為河南省地形圖。

(1)簡述河南省地形特征_______

(2)簡述河南省成為“中原糧倉”有利的自然條件_______

(3)試分析鄭州成為我國重要糧食交易市場的原因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