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地理 > 題目詳情

下表是“世界人口最多的10個國家人口數量及其自然增長率”,讀表格回答下題。

(1)

近20年來,10國人口總趨勢是

①人口自然增長率增大

②人口自然增長率降低

③人口總量減少

④絕大多數人口總量增加

[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1990年比2008年人口數多的國家是

[  ]

A.

中國

B.

孟加拉國

C.

巴西

D.

俄羅斯

(3)

表格數據說明

[  ]

A.

目前發(fā)達國家人口增長模式為傳統(tǒng)型

B.

目前大部分發(fā)展中國家人口增長模式為傳統(tǒng)型

C.

發(fā)達國家表現(xiàn)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特征

D.

發(fā)展中國家表現(xiàn)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特征

(4)

可以預測未來幾十年內人口總量超過中國的國家最可能是

[  ]

A.

巴基斯坦

B.

美國

C.

印度

D.

印度尼西亞

答案:1.D;2.D;3.B;4.C;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2-2013學年福建省晉江市養(yǎng)正中學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試卷(帶解析) 題型:單選題

下表是世界最大的再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險公司對全球20世紀后50年的特大自然災害作出的統(tǒng)計,根據表格判斷題。

年代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重大自然災害次數
20
27
47
63
82
經濟損失(億美元)
385
690
1242
1929
5385
【小題1】關于20世紀后50年自然災害的發(fā)展趨勢,正確的敘述是
A.由于戰(zhàn)爭和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越來越大
B.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越大,死亡的人數也越多
C.自然災害出現(xiàn)的頻率和造成的經濟損失都在增大
D.發(fā)展中國家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增大,而發(fā)達國家經濟損失減少
【小題2】20世紀后50年的自然災害中,危害范圍最大的是
A.暴雨造成的水災B.臺風形成的風暴潮
C.全球變暖造成的干旱D.地殼運動造成的地震
【小題3】關于20世紀后50年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的關系,正確的論述是
①人類對自然資源和自然環(huán)境的過度開發(fā),增加了自然災害發(fā)生機率
②沿海人口稠密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快,氣象災害對這類地區(qū)造成的危害程度也因此增大
③人類向環(huán)境排放的廢棄物增多,誘發(fā)了某些自然災害的發(fā)生
④人類大規(guī)模的工程活動,有時會誘發(fā)地質災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4屆福建省晉江市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表是世界最大的再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險公司對全球20世紀后50年的特大自然災害作出的統(tǒng)計,根據表格判斷題。

年代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重大自然災害次數

20

27

47

63

82

經濟損失(億美元)

385

690

1242

1929

5385

1.關于20世紀后50年自然災害的發(fā)展趨勢,正確的敘述是

A.由于戰(zhàn)爭和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越來越大

B.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越大,死亡的人數也越多

C.自然災害出現(xiàn)的頻率和造成的經濟損失都在增大

D.發(fā)展中國家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增大,而發(fā)達國家經濟損失減少

2.20世紀后50年的自然災害中,危害范圍最大的是

A.暴雨造成的水災                        B.臺風形成的風暴潮

C.全球變暖造成的干旱                    D.地殼運動造成的地震

3.關于20世紀后50年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的關系,正確的論述是

①人類對自然資源和自然環(huán)境的過度開發(fā),增加了自然災害發(fā)生機率

②沿海人口稠密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快,氣象災害對這類地區(qū)造成的危害程度也因此增大

③人類向環(huán)境排放的廢棄物增多,誘發(fā)了某些自然災害的發(fā)生

④人類大規(guī)模的工程活動,有時會誘發(fā)地質災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下表反映了世界人口最多的10個國家人口數量及自然增長率情況(據《2002年世界人口狀況》)。

國家

2002年人口數(億)

人口自然增長率(%)

1990—1995年

1995—2000年

2000—2005年

中國

12.95

1.10

0.91

0.75

印度

10.41

1.86

1.64

1.41

美國

2.88

1.00

0.83

0.71

印度尼西亞

2.17

1.54

1.43

1.22

巴西

1.74

1.49

1.31

1.20

巴基斯坦

1.48

2.68

2.77

2.50

俄羅斯

1.47

-0.03

-0.16

-0.19

孟加拉國

1.43

3.10

2.00

2.10

日本

1.27

0.16

0.17

0.10

尼日利亞

1.51

2.57

2.38

2.24

材料二:美國國內曾出現(xiàn)過四次人口遷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紀中期人口大規(guī)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人口由鄉(xiāng)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東北部人口大量遷往南部和西部地帶。20世紀70年代以后,又出現(xiàn)人口向東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現(xiàn)象。

材料三:2007年10月17日,美國人口總數達到3億。有美國媒體將此樂觀地稱作“一個新的里程碑”。一些評論家認為,美國人口突破3億大關,象征著美國比歐洲和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經濟上更具活力。

(1)材料一所述國家中,人口再生產類型屬現(xiàn)代型的有幾個?中國和俄羅斯人口問題的主要表現(xiàn)分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國國內第二次和第四次人口遷移高潮的原因分別是什么?為什么20世紀70年代以后,又出現(xiàn)人口向東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現(xiàn)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些評論家認為,美國人口突破3億大關象征著美國比歐洲和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經濟上更具活力。分析上述觀點的主要依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工業(yè)結構關系是指在一個經濟區(qū)域內各地區(qū)工業(yè)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根據這種相互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工業(yè)結構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互補型和競爭型。讀我國部分省(區(qū)、市)示意圖及區(qū)域內9省區(qū)之間的工業(yè)結構相關系數表(下表),完成1~3題。

注:表中S為兩省工業(yè)結構的相關系數,系數越大,結構越相似。

1.與圖中甲、乙兩經濟區(qū)(帶)的形成與劃分關系密切的因素是(  )

A.氣候      B.地形

C.經濟發(fā)展水平  D.經濟協(xié)作關系

2.上表顯示,與廣東省存在強互補關系的省份、與湖南省存在強競爭關系的省份分別是(  )

A.閩、川;粵、瓊 B.云、瓊;貴、云、閩

C.云、桂;桂、川 D.云、瓊;川、貴、贛

3.上海成為世界經濟博覽會東道主的優(yōu)勢條件中,不包含(  )

A.上海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城市

B.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商業(yè)中心

C.上海是我國重要的水陸空交通樞紐

D.上海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yè)基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