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2014屆云南省高二第二次月考(6月)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我國四大盆地中,緯度最高的是( )
A.塔里木盆地 B.四川盆地 C.準噶爾盆地 D.柴達木盆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屆云南省高二第二次月考(6月)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地形區(qū)基本不屬于山區(qū)的是( )
A.云貴高原 B.內(nèi)蒙古高原 C.黃土高原 D.江南丘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屆云南省高二第二次月考(6月)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大興安嶺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它是( )
A.冬季風(fēng)和夏季風(fēng)的分界線
B.森林草原帶和草原荒漠帶的分界線
C.年太陽輻射總量大于或小于110千卡/平方厘米的分界線
D.以耕作業(yè)為主區(qū)和以畜牧業(yè)為主區(qū)的分界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屆云南省高二第二次月考(6月)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guān)于黃土高原自然地理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黃土高原位于秦嶺以北、呂梁山以東、太行山以西
B.深厚的黃土主要是受風(fēng)力吹揚搬運堆積而成的
C.從渭河平原到汾河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是黃土高原重要的糧食產(chǎn)地
D.黃土有直立性,缺乏養(yǎng)分,不利于耕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屆云南省高二第二次月考(6月)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讀華北某地地形圖,據(jù)圖判斷小題
1.①②③④四條坡面線的坡度比較( )
A.①<③ B.①<② C.①>② D.③二④
2.實際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乙坡植物生長好于甲坡,其原因為乙坡的( )
A.日照較強,輻射收人多 B.蒸發(fā)較少,土壤水分條件較好
C.氣溫較高,且日變化大 D.降水較多,水源充足
3.若乙坡植被受破壞成為荒坡,則對其合理的開發(fā)整治措施是( )
A.放牧山羊 B.種植喜陽的經(jīng)濟林木
C.修梯田,種植水稻 D.營造混交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屆云南省高二第二次月考(6月)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海南人說:我們這里緯度低,太陽高度角大,太陽輻射最強
B.漠河人說:我們這里夏季的白晝最長,太陽輻射最強
C.西藏人說:我們這里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最強
D.新疆人說:我們這里氣候干燥,云雨少,晴天多,太陽輻射最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屆云南省高二第二次月考(6月)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很大,這是由于( )
①北方太陽高度低
②南方白晝長,北方白晝短
③寒冷的冬季風(fēng)對北方影響大
④地球自轉(zhuǎn)線速度的差異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屆云南省高二第二次月考(6月)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guān)我國降水的說法,正確的是
A.東部各地雨季的遲早,主要是由夏季風(fēng)的進退所決定的
B.冷暖氣流相遇,冷氣流被迫抬升
C.冷氣流在上升過程中,氣溫降低,水汽凝結(jié),成云致雨
D.鋒面雨范圍小,歷時較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屆云南省高二第二次月考(6月)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王教授在日記中寫道:“早晨出門,天昏暗。強勁的東風(fēng)刺骨般寒冷,氣溫約在零下40℃以下,這季節(jié),在我的家鄉(xiāng)江南丘陵,鄉(xiāng)親們大概正忙著收割早稻了!睋(jù)此回答小題:
1.日記中記述的這天早晨,王教授在( )
A.漠河 B.喜馬拉雅山 C.北極地區(qū) D.南極地區(qū)
2.王教授的家鄉(xiāng)自然土壤是( )
A.灰化土 B.棕壤 C.紅壤 D.磚紅壤
3.下列果樹,適宜在王教授家鄉(xiāng)種植的是( )
A.芒果 B.荔枝 C.龍眼 D.柑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屆云南省高二第二次月考(6月)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有關(guān)寒潮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我國西藏、云貴地區(qū)受寒潮影響小 B.寒潮多出現(xiàn)在夏秋季節(jié)
C.寒潮是從太平洋地區(qū)吹來的寒冷空氣 D.寒潮只會帶來大風(fēng),不會帶來降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