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有如圖反應:mA(g)?nB(g),當加壓后,反應速率如圖所示,推斷系數(shù)m和n的關系是(  )
A.m>nB.m<nC.m=nD.無法確定

分析 由圖象可知,增大壓強,逆反應速率大于正反應速率,平衡逆向移動,以此解答該題.

解答 解:由圖象可知,增大壓強,逆反應速率大于正反應速率,平衡逆向移動,則m<n,
故選B.

點評 本題考查化學平衡圖象問題,為高頻考點,側重于學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題目難度不大,注意根據(jù)圖象判斷化學平衡的移動方向.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下列有關化學用語表示正確的是( 。
A.CSO的電子式:
B.Cl-的結構示意圖:
C.甲烷分子的比例模型:
D.原子核內有20個中子的氯原子:2017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下列變化必須加入還原劑才能實現(xiàn)的是( 。
A.Cu→Cu2(OH)CO3B.HCl→Cl2C.Fe2O3→FeD.Al(OH)3→Al2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4.某化學實驗興趣小組為探究實驗室制備Cl2 的過程中有水蒸氣和HCl揮發(fā)來,同時證明氯氣的某些性質,甲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支撐用的鐵架臺省略):
試回答下列問題:
(1)下列方法中,可制得氯氣的是①②③④⑤.
①MnO2和濃鹽酸混合共熱    ②MnO2、NaCl和濃硫酸混合共熱
③次氯酸鈉和濃鹽酸混合  ④KClO3和濃鹽酸混合共熱  ⑤KMnO4和濃鹽酸混合
(2)若用含有0.2mol HCl 的濃鹽酸與足量MnO2反應制取Cl2,制得的Cl2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總是小于1.12L的原因是濃鹽酸的濃度隨反應的不斷進行逐漸變稀,變稀后將不再反應.
(3)①裝置B的作用是證明有水蒸氣產(chǎn)生,現(xiàn)象是白色固體變藍色.
②裝置C和D出現(xiàn)的不同現(xiàn)象說明的問題是氯氣無漂白性,次氯酸有漂白性.
③裝置E 的作用應該是吸收氯氣.
④寫出裝置F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Ag++Cl-=AgCl↓.
(4)乙同學認為甲同學的實驗有缺陷,不能確認最終通入AgNO3溶液中的氣體只有一種,為了保證實驗結論的可靠性,證明最終通入AgNO3溶液的氣體只有一種,乙同學提出在某兩個裝置之間再加一個裝置.你認為該裝置應加在E與F之間(填裝置字母序號),裝置中應加入碘化鉀淀粉試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下列離子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
A.碳酸氫鈣溶液中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Ca2++HCO3-+OH-═CaCO3↓+H2O
B.鈉與水的反應Na+2H2O=Na++2OH-+H2
C.銅片跟稀硝酸反應:Cu+NO3-+4H+═Cu2++NO↑+2H2O
D.鋁片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2Al+2OH-+2H2O═2AlO2-+3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生物質能是一種潔凈、可再生能源.生物質氣(主要成分為CO、CO2、H2等)與H2混合,催化合成甲醇是生物質能利用的方法之一.
(1)上述反應的催化劑含有Cu、Zn、Al等元素.Zn的核外電子運動狀態(tài)30 種
(2)根據(jù)等電子原理,寫出CO分子的結構式C≡O.
(3)甲醇催化氧化可得到甲醛,甲醛與新制Cu(OH)2的堿性溶液反應生成Cu2O沉淀.
①甲醇的沸點比甲醛的高,其主要原因是甲醇分子之間形成氫鍵;甲醛分子中碳原子軌道的雜化類型為sp2雜化. 
②甲醛分子的空間構型是平面三角形;1mol甲醛分子中σ鍵的數(shù)目為3NA
③在1個Cu2O晶胞中(結構如圖所示),所包含的Cu原子數(shù)目為4.
(4)CaO與NaCl的晶胞同為面心立方結構,已知CaO晶體密度為a g•cm-3  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則CaO晶胞體積為$\frac{224}{a{N}_{A}}$ 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常溫下體積相同的鹽酸和氯乙酸(CH2ClCOOH)兩種溶液中,c(Cl-)=c(CH2ClCOO-)=0.01mol•L-1,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兩種酸溶液中,pH(鹽酸)>(填“<”“=”或“>”)pH(氯乙酸).
(2)兩種溶液分別加入足量的Zn,產(chǎn)生氣體較多的是氯乙酸.
(3)兩種溶液加水稀釋相同倍數(shù)后,c(Cl-)=(填“<”“=”或“>”)c(CH2ClCOO-)理由是稀釋后,兩離子物質的量不變,體積依然相等,所以c(Cl-)=c(CH2ClCO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實驗室利用如圖裝置進行中和熱的測定,請回答下列問題:
(1)從實驗裝置上看,圖中尚缺少的玻璃用品是環(huán)形玻璃攪拌棒.
(2)在操作正確的前提下,提高中和熱測定準確性的關鍵是提高裝置的保溫效果;
(3)做一次完整的中和熱測定實驗,溫度計需使用3次;
(4)把溫度為13℃,濃度為1.0mol/L的酸溶液和1.1mol/L的堿溶液各50mL混合[溶液密度均為1g/mL,生成溶液的比熱容c=4.184J/(g•°C)],輕輕攪動,測得酸堿混合液的溫度變化數(shù)據(jù)如表:
反應物起始溫度t1/°C終了溫度t2/°C中和熱
HCl+NaOH1319.8△H1
HCl+NH3•H2O1319.3△H2
①計算上述兩組實驗測出的中和熱:提示$△H=-\frac{{0.4184({t_2}-{t_1})}}{{n({H_2}O)}}kJ/mol$2△H1=-56.9kJ/mol;
△H2=-52.7kJ/mol.
②兩組實驗結果差異的原因是一水合氨為弱堿,在中和過程中一水合氨發(fā)生電離,要吸收熱量,因而總體放熱較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并判斷其反應類型.
①由乙烯制氯乙烷CH2=CH2+HCl$→_{△}^{催化劑}$CH3CH2Cl,屬于加成反應;
②由苯制取環(huán)己烷C6H6+3H2$→_{高溫高壓}^{Ni}$C6H12(環(huán)己烷),屬于加成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