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在酸性條件下,CH3CO18 OC2H5的水解產物是CH3CO18OH和C2H5OH
B.乙醛和丙烯醛不是同系物,它們與H2充分反應后的產物是同系物
C.用溴水可以鑒別苯酚溶液、2,4﹣己二烯、甲苯和CCl4
D.乳酸薄荷醇酯( )能發(fā)生水解反應、氧化反應、消去反應、取代反應
【答案】A
【解析】解:A.酯化反應時,羧酸脫﹣OH,醇脫H,則酸性條件下,CH3CO18 OC2H5的水解產物是CH3COOH和C2H518OH,故A錯誤;
B.丙烯醛中含碳碳雙鍵,與乙醛結構不同,二者不是同系物,與H2充分反應后的產物均為飽和醇是同系物,故B正確;
C.苯酚溶液、2,4﹣己二烯、甲苯和CCl4分別與溴水混合的現(xiàn)象為:白色沉淀、溴水褪色、分層后有機色層在上層、分層后有機色層在下層,現(xiàn)象不同可鑒別,故C正確;
D.由結構可知含﹣COOC﹣發(fā)生水解反應,含﹣OH發(fā)生氧化反應、消去反應、取代反應,故D正確;
故選A.
【考點精析】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理解有機物的結構和性質的相關知識,掌握有機物的性質特點:難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酒精、苯等有機溶劑;多為非電解質,不易導電;多數(shù)熔沸點較低;多數(shù)易燃燒,易分解.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要使蛋白質從水溶液中析出而又不改變蛋白質的主要性質,應向其中加入( )
A.飽和Na2SO4溶液
B.濃NaOH溶液
C.少量NaCl
D.濃BaCl2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二噁英是一類芳香族化合物的多氯代衍生物的總稱,結構穩(wěn)定,難以被自然分解,是公認的最危險的致癌物質之一.如圖是其中一種的結構.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此分子中共平面的原子最多有18個
B.它難溶于水
C.它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種
D.它能發(fā)生加成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同溫同壓下,兩種氣體的體積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A. 氣體的分子大小不同 B. 氣體分子間的平均距離不同
C. 氣體的物質的量不同 D. 氣體的性質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工廠的工業(yè)廢水中含有大量的FeSO4、較多的Cu2+和少量的Na+ . 為了減少污染并變廢為寶,工廠計劃從該廢水中回收硫酸亞鐵和金屬銅.請根據(jù)流程圖,在方框和括號內填寫物質名稱(或主要成分的化學式)或操作方法,完成回收硫酸亞鐵和銅的簡單實驗方案.
(1)操作②的名稱為 , 所需要的玻璃儀器為、、燒杯.
(2)試劑⑤的化學式為 , 發(fā)生的化學方程式為 .
(3)為驗證溶液⑧中含有SO42﹣:取少量的溶液⑧于試管中,先加入再加入 , 若觀察到有白色沉淀,則說明溶液⑧中含有SO4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酸雨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
A.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工業(yè)和民用上大量燃燒含硫的化石燃料
B.二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質
C.用天然氣代替含硫的煤作燃料,可有效控制酸雨的形成
D.酸雨能直接破壞農作物,使土壤酸性增強,腐蝕建筑物及工業(yè)設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有甲( )、乙( )兩種有機物,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可用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液區(qū)分這兩種有機物
B.1 mol甲與H2在一定條件下反應,最多消耗3 mol H2
C.甲、乙互為同分異構體
D.等物質的量的甲、乙分別與足量NaOH溶液反應消耗NaOH的量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汽車劇烈碰撞時,安全氣囊中發(fā)生反應10NaN3+2KNO3═K2O+5Na2O+16N2↑.對于該反應,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氧化產物與還原產物分子個數(shù)之比為15:1
B.氧化劑和還原劑是同一物質
C.反應過程中轉移1mol電子,則產生2.24L氣體(標準狀況)
D.NaN3中氮元素的化合價為﹣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材料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金屬材料是指金屬及合金,合金性能優(yōu)于純金屬
B.傳統(tǒng)無機非金屬材料和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鹽
C.復合材料是由基體和增強體兩部分組成的
D.C60也是一種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