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室溫下,下列有關兩種溶液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序號

pH

12

12

溶液

氨水

氫氧化鈉溶液

A.①②兩溶液中c(OH-)相等

B.①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01mol·L-1

C.①②兩溶液分別加水稀釋10倍,稀釋后溶液的pH:①>②

D.等體積的①②兩溶液分別與0.01mol·L-1的鹽酸完全中和,消耗鹽酸的體積:①>②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山西省高一上月考三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將某份鐵鋁合金樣品均分為兩份,一份加入足量鹽酸,另一份加入足量 NaOH 溶液,同溫同壓下產生的氣體體積比為3 : 2 ,則樣品中鐵、鋁物質的量之比為( )

A.3 : 2 B.2 : 1 C.3 : 4 D.4 : 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1)過氧化鈉保存不當容易變質,生成Na2CO3。判斷過氧化鈉在空氣中是否變質的簡單方法是觀察顏色是否

(2)某過氧化鈉樣品已經部分變質,可以取少量樣品,溶解,加入 溶液,充分振蕩,看是否有白色沉淀,通過判斷溶液中含有碳酸根來證明Na2O2已經變質

(3)檢驗樣品中還有過氧化鈉的方法是:取少量樣品放入試管中,再加入適量的水,用 ,通過驗證反應產生了氧氣來證明樣品中仍有Na2O2

(4)某課外活動小組為了粗略測定過氧化鈉的質量分數,他們稱取ag樣品,并設計用下圖裝置來測定過氧化鈉的質量分數。

上圖中的E和F構成量氣裝置,用來測定O2的體積。

寫出裝置A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裝置B的作用是除去混在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氫氣體,

NaOH的作用是

他們在讀出量筒內水的體積數后,折算成標準狀況下氧氣的體積為VmL,則樣品中過氧化鈉的質量分數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變化中,不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A.鮮花通入氯氣后褪色了

B.淀粉KI試紙滴加溴水后變藍

C.膠體和溶液可以通過半透膜進行滲析分離

D.過氧化鈉使某些染料褪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化學在能源開發(fā)與利用中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甲烷是一種新型的綠色能源,又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甲烷燃料電池能量轉化率高,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現用甲烷燃料電池進行如圖實驗(圖中所用電極均為惰性電極)

(1)電極b為______________極,溶液中OH-移向_____________極(填a或b);

(2)電極a處所發(fā)生的電極反應方程式為 ;

(3)乙裝置所發(fā)生的總反應方程式

(4)如圖裝置中盛有100mL0.2mol•L-1AgNO3溶液,當氫氧燃料電池中消耗氧氣56mL(標準狀況下)時,則此時右圖裝置中溶液的pH=__________(溶液體積變化忽略不計),d極增重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COCl2 (g) CO(g)+Cl2 (g) △H>0,當反應達到平衡時,下列措施:①升溫 ②恒容通入惰性氣體 ③增加CO 的濃度 ④加催化劑 ⑤恒壓通入惰性氣體,能提高COCl2 轉化率的是( )

A.①⑤ B.①② C.③⑤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的是( )

A.煅燒粉碎的硫鐵礦有利于SO2生成

B.由H2、I2、HI三種氣體組成的平衡體系加壓后顏色變深

C.使用鐵觸媒,使N2和H2的混合氣體有利于合成NH3

D.實驗室常用排飽和和食鹽水法收集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天津靜海一中高一12月學業(yè)調研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鋁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氧化鋁既不溶于強酸,也不溶于強堿

C.氧化鋁熔點很高,是一種較好的耐火材料

D.鋁在空氣中能穩(wěn)定存在,所以鋁是不活潑金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7屆浙江省高三上統(tǒng)考四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各組中,互稱為同分異構體的是

A.O2與O3 B.35Cl與37Cl

C.CH3CHO與 D.CH4與C2H6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