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紅色固體粉末可能是Cu、Cu2O、Fe2O3中的一種或幾種。為探究其組成,稱取a g該固體粉末樣品,用過量的稀硫酸充分反應后(已知:Cu2O+2H+=Cu2++Cu+H2O),稱得固體質(zhì)量為b g。則下列推斷不合理的是
A. 反應后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陽離子最多有3種
B. 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NO3,可能使b g固體完全溶解
C. 若b=a,則紅色固體粉末一定為純凈物
D. b的取值范圍:0<b≤a
【答案】C
【解析】
根據(jù)題意紅色固體粉末可能存在六種組成。
1、若a g紅色固體粉末只有Cu,加入過量的稀硫酸不反應。稱得固體質(zhì)量b g即為銅的質(zhì)量,因此b=a,此時溶液中只含有氫離子和硫酸根離子;
2、若a g紅色固體粉末為Cu和Fe2O3的混合物,加入過量的稀硫酸與Cu不反應,與Fe2O3反應生成硫酸鐵溶液,銅和硫酸鐵溶液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Cu + 2Fe3+ == Cu2+ + 2Fe2+,若稱得固體質(zhì)量b g即為原混合物中銅反應后剩余的質(zhì)量,因此b<a,此時溶液中含有氫離子和硫酸根離子、二價鐵離子和銅離子;
3、若a g紅色固體粉末為Cu和Cu2O,依據(jù)Cu2O在酸性溶液中會發(fā)生反應:Cu2O+2H+═Cu+Cu2++H2O分析可知,加入過量的稀硫酸生成銅和硫酸銅溶液,稱得固體質(zhì)量b g即為原樣品中的銅的質(zhì)量加上Cu2O反應生成的銅的質(zhì)量,因此b<a,此時溶液中只含有氫離子、硫酸根離子和銅離子;
4、若a g紅色固體粉末只有Fe2O3,加入過量的稀硫酸與Fe2O3反應生成硫酸鐵溶液,反應后無固體剩余,因此b=0,此時溶液中只含有氫離子和硫酸根離子;
5、若a g紅色固體粉末只有Cu2O,依據(jù)Cu2O在酸性溶液中會發(fā)生反應:Cu2O+2H+═Cu+Cu2++H2O分析可知,加入過量的稀硫酸生成銅和硫酸銅溶液,稱得固體質(zhì)量b g即為Cu2O反應生成的銅的質(zhì)量,因此b<a,此時溶液中只含有氫離子、硫酸根離子和銅離子;
6、若a g紅色固體粉末為Cu2O和Fe2O3,加入過量的稀硫酸與Fe2O3反應生成硫酸鐵溶液,與Cu2O反應生成銅和硫酸銅溶液,銅和硫酸鐵溶液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Cu + 2Fe3+ == Cu2+ + 2Fe2+,若稱得固體質(zhì)量b g即為Cu2O反應生成的銅再次反應后剩余的質(zhì)量,因此b<a,此時溶液中含有氫離子以及硫酸根離子、銅離子、二價鐵離子;
A. 根據(jù)上述分析,反應后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陽離子最多有3種,故A正確。
B. 不論以何種形式組成的紅色固體,反應后若有固體剩余,一定是銅。由于硫酸過量,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NO3,形成硝酸,具有氧化性,可與銅反應,只要硝酸足夠,可能使反應產(chǎn)生的固體完全溶解,故B正確
C. 若b=a,即b<a,根據(jù)上述分析,紅色固體粉末可能的組合為Cu和Fe2O3的混合物;Cu和Cu2O的混合物;只有Cu2O;Cu2O和Fe2O3的混合物,因此紅色固體粉末可能是混合物也可以是純凈物,故C錯誤;
D. 根據(jù)上述六種紅色固體粉末組成的分析,b的取值范圍:0<b≤a,故D正確。
答案選C。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常溫下,向20mL 0.1 mol·L1氨水中滴加一定濃度的稀鹽酸,溶液中由水電離的氫離子濃度隨加入鹽酸體積的變化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常溫下,0.1 mol·L1氨水中NH3·H2O的電離常數(shù)K約為1×10-6
B. a、b之間的點一定滿足:c(NH4+) > c(Cl) > c(H+) > c(OH)
C. b、d點溶液中都滿足c(NH4+)=c(Cl)
D. c點代表兩溶液恰好完全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肉桂酸甲酯(H)常用作食用香精。用芳香烴A為原料先合成肉桂酸G(),繼而合成H的路線如下: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化合物A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_____,D中含有官能團的名稱為_________________。
(2)B→C所加試劑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F→G的反應類型為__________。
(3)G→H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寫出與肉桂酸互為同分異構體,且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還能與碳酸氫鈉溶液反應的所有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工業(yè)上用某礦渣(含有Cu2O、Al2O3、Fe2O3、SiO2)提取銅的操作流程如圖(金屬單質(zhì)E可由濾液C制取):
已知:Cu2O+2H+=Cu+Cu2++H2O
(1)固體混合物B的成分是_____。它與NaOH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
(2)濾液A中鐵元素的存在形式為_____(填離子符號),生成該離子與Fe元素有關的離子反應方程式為_____。要檢驗該鐵元素的離子的實驗_____
(3)在濾液C中通入足量CO2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
(4)金屬單質(zhì)E從固體混合物F中置換出Cu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將一定量的SO2(g)和O2(g)通入體積為2L的恒容密閉容器中,在不同溫度下進行反應,得到下表中的兩組數(shù)據(jù):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實驗 編號 | 溫度/℃ | 平衡常數(shù) /mol﹣1L | 起始量/mol | 平衡量/mol | ||
SO2 | O2 | SO2 | O2 | |||
1 | T1 | K1 | 4 | 2 | x | 0.8 |
2 | T2 | K2 | 4 | 2 | 0.4 | y |
A. x=2.4,y=0.2 B. T1、T2的大小:T1<T2
C. K1、K2的大小:K1<K2 D. T1℃時,若起始量增倍,K1>K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綜合利用海水可以制備食鹽、純堿、金屬鎂等物質(zhì),其流程如圖所示:
(1)從海水中獲得淡水的裝置如圖,其中有_____處錯誤。
(2)在母液中通入氯氣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從溶液A中提取Br2,需要的主要儀器是____
(3)操作③是_____
(4)粗鹽中含有Na2SO4、MgCl2、CaCl2等可溶性雜質(zhì)。
①為制得純凈的NaCl晶體,操作如下:
a.溶解;
b.依次加入過量的_____溶液、NaOH溶液、_____溶液;
c._____;
d.加適量鹽酸;
e._____(請補全缺少的試劑和實驗步驟)
②步驟b中,加入最后一種試劑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
(5)用這種方法制得的Na2CO3中有少量的NaCl,檢驗NaCl的實驗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關節(jié)炎的成因是在關節(jié)滑液中形成尿酸鈉晶體——NaUr,其平衡關系為:Ur—(aq)+Na+(aq) NaUr(s),其中Ur—表示尿酸根離子。醫(yī)生常囑咐關節(jié)炎病人要注意保暖,特別是手腳等離心臟較遠的部位。因為第一次關節(jié)炎的發(fā)作大都在手指或腳趾的關節(jié)處。這說明
A. 形成尿酸鈉晶體的反應為放熱反應 B. 形成尿酸鈉晶體的反應為吸熱反應
C. 尿酸鈉溶解度較大 D. 尿酸鈉晶體一定難溶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高純二氧化硅可用來制造光纖。某蛇紋石的成分見下表:
組分 | SiO2 | MgO | Na2O | K2O | Fe2O3 |
質(zhì)量分數(shù)/% | 59.20 | 38.80 | 0.25 | 0.50 | 0.8 |
通過下圖流程可由蛇紋石制備較純凈的二氧化硅。
(1)蛇紋石中涉及的可溶性金屬氧化物有____________(寫化學式)。
(2)步驟①中涉及SiO2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
(3)濾渣A 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學式)。
(4)步驟②中洗滌沉淀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步驟③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實驗室進行步驟③需要用到的儀器有坩堝、泥三角、酒精燈、玻璃棒、和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LiH2PO4是制備電池的重要原料。室溫下,LiH2PO4溶液的pH隨c初始(H2PO4–)的變化如圖1所示,H3PO4溶液中H2PO4–的分布分數(shù)δ隨pH的變化如圖2所示,[]下列有關LiH2PO4溶液的敘述正確的是
A. 溶液中存在3個平衡
B. 含P元素的粒子有H2PO4–、HPO42–、PO43–
C. 隨c初始(H2PO4–)增大,溶液的pH明顯變小
D. 用濃度大于1 mol·L-1的H3PO4溶液溶解Li2CO3,當pH達到4.66時,H3PO4幾乎全部轉(zhuǎn)化為LiH2P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