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CO是生產(chǎn)羰基化學品的基本原料,對于以水煤氣為原料提取CO的工藝,如果氫氣
未能充分利用,則提高了CO生產(chǎn)成本,所以在煤化工中常需研究不同溫度下的平衡常數(shù)、投料比及熱值問題.反應CO(g)+H2O (g)H2(g)+CO2(g)的平衡常數(shù)隨溫度的變化如表:
溫度/℃ | 400 | 500 | 800 |
平衡常數(shù)K | 9.94 | 9 | a |
(1)上述反應的逆反應是(填“放熱”或“吸熱”)反應.
(2)已知在一定溫度下:C(s)+CO2(g)2CO(g) K
C(s)+H2O (g)H2(g)+CO(g) K1
CO(g)+H2O (g)H2(g)+CO2(g) K2
則K、K1、K2、之間的關系是 .
(3)800℃時,在2L的恒容密閉容器中,充入2.0molCO(g)和3.0molH2O(g),保持溫度不變進行反應:CO(g)+H2O (g)H2(g)+CO2(g),4min時反應達到平衡,測得CO的轉化率為60%.
①0~4min內(nèi),CO2的平均反應速率為molL﹣1min﹣1 , 800℃時a= .
②800℃時四個不同容器中發(fā)生上述反應,測得各物質(zhì)的濃度(molL﹣1)如表,其中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填字母).
A | B | C | D | |
c(CO2) | 3 | 1 | 0.8 | 1 |
c(H2) | 2 | 1 | 0.8 | 1 |
c(CO) | 1 | 2 | 3 | 0.5 |
c(H2O) | 2 | 2 | 3 | 2 |
【答案】
(1)吸熱
(2)K=
(3)0.15,1,D
【解析】解:(1)由表可知,溫度越高,平衡常數(shù)越小,反應進行程度越小,平衡向逆反應移動,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方向移動,故正反應為放熱反應,逆反應為吸熱反應;
(2)反應①C(s)+CO2(g)2CO(g)平衡常數(shù)K= ;
反應②C(s)+H2O(g)CO(g)+H2(g)平衡常數(shù)K1= ;
反應③CO(g)+H2O(g)H2(g)+CO2(g) 平衡常數(shù)K2= ;
所以: = =K;
(3)①保持溫度不變進行反應:CO(g)+H2O (g)H2(g)+CO2(g),4min時反應達到平衡,測得CO的轉化率為60%,可知消耗1.2molCO,生成1.2molCO2,
v= =0.15molL﹣1min﹣1,
CO(g)+ | H2O (g) | H2(g)+ | CO2(g) | |
起始(mol/L) | 1 | 1.5 | 0 | 0. |
轉化(mol/L) | 0.6 | 0.6 | 0.6 | 0.6 |
平衡(mol/L) | 0.4 | 0.9 | 0.6 | 0.6 |
K= =1;
②如達到平衡,則平衡常數(shù)K=1,
A. = =3>1,沒有達到平衡狀態(tài),故A錯誤;
B. = = 小于1,反應向正反應進行,故B錯誤;
C. = <1,沒有達到平衡狀態(tài),故C錯誤;
D. = =1,處于平衡狀態(tài),故D正確;
故答案為:(1)吸熱;(2)K=;(3)0.15;1;D.
(1)由表格數(shù)據(jù)“溫度升高,平衡常數(shù)變小”,結合溫度對平衡移動的影響,確定反應的熱效應;
(2)根據(jù)反應的方程式,確定K、K1、K2的表達式,再根據(jù)三個表達式確定三者之間的關系;
(3)①根據(jù)公式、計算;
②通過計算各個選項中的值與平衡常數(shù)K值的大小,確定反應進行的方向。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物質(zhì)用途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明礬可用作凈水劑
B.二氧化硫可用于熏蒸粉絲
C.碳酸氫鈉可用于治療胃酸過多
D.鎂鋁合金可用于制金屬門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提純物質(zhì)方法正確的是( )
A.用BaCl2溶液除去HNO3溶液中的少量H2SO4
B.用NaOH溶液除去鋁粉中的少量鐵粉
C.用氯水除去FeCl2溶液中的少量FeCl3
D.用加熱法除去NaCl固體中的少量NH4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組物質(zhì)中含有的化學鍵類型完全相同的是
A.NaCl NH4ClB.Na2O CO2
C.H2O CH4D.CaCl2 Na2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生活生產(chǎn)中常見的物質(zhì)里含有的有機物屬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
A.蜂蜜中含有的葡萄糖
B.石油中含有的C16H34
C.芹菜中含有的纖維素
D.植物油中含有的油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直接排放含SO2會形成酸雨,危害環(huán)境。某化學實驗小組用如下裝置進行有關SO2性質(zhì)的探究活動。
(1)裝置A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選用以上裝置和藥品探究亞硫酸與次氯酸的酸性強弱:甲同學認為按照A→C→F→尾氣處理順序連接裝置可以證明,乙同學認為該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正確的連接順序是:A→C→___________→尾氣處理(填字母)順序連接裝置。證明亞硫酸的酸性強于次氯酸的酸性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將二氧化硫通入以下裝置可以制備Na2S2O3:
①裝置B的作用是檢驗裝置A中SO2的吸收效率,B中試劑是________________。
②寫出裝置A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Na2S2O3溶液是定量實驗中的常用試劑,測定其濃度的過程如下:
第一步:準確稱取a g KIO3(化學式量:214)固體配成溶液;
第二步:加入過量KI固體和H2SO4溶液,滴加指示劑;
第三步:用Na2S2O3溶液滴定至終點,消耗Na2S2O3溶液的體積為V mL。則c(Na2S2O3)=____mol·L-1。(已知:IO3-+5I-+6H+= 3I2+3H2O, 2S2O32-+I2=S4O62-+2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 Fe和Mg與H2SO4反應的實驗如下:
實驗 | ||||
現(xiàn)象 | Fe表面產(chǎn)生大量無色氣泡 | Fe表面產(chǎn)生氣泡后迅速停止 | Mg表面迅速產(chǎn)生大量氣泡 | Fe表面有大量氣泡,Mg表面有少量氣泡 |
關于上述實驗說法不合理的是( )
A.I中產(chǎn)生氣體的原因是:Fe + 2H+=Fe2++ H2↑
B.取出Ⅱ中的鐵棒放入CuSO4溶液立即析出亮紅色固體
C.Ⅲ中現(xiàn)象說明Mg在濃H2SO4中沒被鈍化
D.Ⅳ中現(xiàn)象說明Mg的金屬性比Fe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分子式為C7H8O且含苯環(huán)的有機化合物有4種
B.乙醇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C.由溴丙烷水解制丙醇和由丙烯與水反應制丙醇反應類型相同
D. 遇FeCl3溶液可顯紫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元素化合物知識是高中化學的基礎。H、Na、Mg、Ca、Al、Cr、Cu、Br、Cl等是中學化學中常見的元素,請根據(jù)題意回答與這些元素有關的問題。
(1)CuSO4可由金屬銅與濃硫酸反應制備,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CuSO4粉末常用來檢驗一些有機物中的微量水分,若含有微量水分則會看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
(2)單質(zhì)鎂在空氣中燃燒的主要產(chǎn)物是白色的_______(填化學式),還生成少量的______(填化學式)。金屬鎂還可以與鹵素反應,生成的MgI2中 Mg2+與I-間的作用力______MgF2 中 Mg2+與 F-間的作用力(填“>”、“<”或“=”)。
(3)Ca元素與 H 元素組成的物質(zhì)為_____________(填“共價”或“離子”)化合物,該物質(zhì)可以與水反應,產(chǎn)生的氣體可作為野外工作的應急燃料,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4)硬脂酸鈉(C17H35COONa)是肥皂的主要成分, 主要用于制造皂類洗滌劑、 化妝品的乳化劑等。鑒別硬脂酸鈉(C17H35COONa)與硬脂酸鉀(C17H35COOK)可采用的實驗方法和現(xiàn)象分別是____________。
(5)已知元素鉻(Cr)在溶液中主要以Cr3+(藍紫色)、Cr(OH) 4- (綠色)、Cr2O72- (橙紅色)、CrO42-(黃色)等形式存在,Cr(OH)3 為難溶于水的灰藍色固體。Cr3+與 Al3+的化學性質(zhì)相似,在Cr2(SO4)3 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 溶液直至過量,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
(6)溴與氯能以共價鍵結合形成 BrCl。 BrCl 分子中,______顯正電性。已知 BrCl 可以與水發(fā)生反應,且該反應為非氧化還原反應,則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