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電離過程為H2OH++OH-,在25℃、35℃時(shí)其離子積分別為
K(25℃)=1.0×10-14、K(35℃)=2.1×10-14,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水的電離過程是吸熱過程
B.c(H+)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升高
C.在35℃時(shí),純水中c(H+)>c(OH-)
D.水的電離度α(25℃)>α(35℃)

A

解析試題分析:A選項(xiàng)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為吸熱過程,正確。B選項(xiàng)溫度降低,水的K值變小,c(H+)降低,錯(cuò)誤。C選項(xiàng)純水中一定滿足c(H+)=c(OH-),錯(cuò)誤。D選項(xiàng)溫度升高,有利于水的電離,錯(cuò)誤。
考點(diǎn):溫度對水的電離的影響。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圖示與對應(yīng)的敘述相符的是

A.圖甲中曲線表示向等體積、等物質(zhì)的量濃度的鹽酸和醋酸溶液中,分別加入足量鎂粉,產(chǎn)生H2的物質(zhì)的量的變化
B.圖乙表示將0.10 mol/LNaOH溶液分別滴加到濃度相同的三種一元酸中,由圖可知③的酸性最強(qiáng)
C.圖丙為水的電離平衡曲線,若從A點(diǎn)到C點(diǎn),可采用在水中加入適量NaOH固體的方法
D.圖丁中曲線表示將pH相同的NH4Cl溶液和稀鹽酸稀釋相同倍數(shù)時(shí),二者pH的變化向容積均為0.5L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水解的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A.S2-+2H2OH2S+2OH B.Fe3+3H2OFe(OH)3+3H
C.CO32+H2OHCO3+OH D.HS+H2OH2S↑+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第三周期主族元素W、X、Y、Z,其簡單離子都能促進(jìn)水的電離平衡的是(   )

A.W2—、X+ B.Y3+、Z2— C.X+、Y3+ D.X2+、Z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已知:氫氧化鎂能溶于濃度均為3mol/L的①鹽酸②NH4Cl溶液③醋酸銨溶液(中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c(NH4+):③ > ②
B.pH:① > ② > ③
C.Mg(OH)2溶于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NH4+水解使溶液顯酸性,導(dǎo)致平衡Mg(OH)2(s) Mg2+ (aq) + 2OH- (aq)向溶解方向移動
D.等體積①和③混合溶液中 c(Cl) >c(NH4+) > c(H) > c(CH3COO) > 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已知25℃時(shí),Mg(OH)2的溶度積常數(shù)Ksp = 5.6×10-12,MgF2的溶度積常數(shù)Ksp =7.4×10-1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25℃時(shí),飽和Mg(OH)2溶液與飽和MgF2溶液相比,前者c(Mg2+)大
B.25℃時(shí),在Mg(OH)2的懸濁液中加入少量的NH4Cl固體,c(Mg2+)增大
C.25℃時(shí),Mg(OH)2固體在同體積同濃度的氨水和NH4Cl溶液中的Ksp相比較,前者小
D.25℃時(shí),在Mg(OH)2的懸濁液中加入飽和NaF溶液后,Mg(OH)2不可能轉(zhuǎn)化成MgF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鹽MN溶于水存在如下過程:

下列有關(guān)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

A.MN是強(qiáng)電解 B.N結(jié)合H的能力一定比OH強(qiáng)
C.該過程使溶液中的c(OH)>c(H) D.溶液中存在c(HN)=c(OH)-c(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A.pH=7的溶液 B.c(H+)=c(OH) 的溶液
C.滴加酚酞,顏色未變紅的溶液 D.酸與堿恰好完全反應(yīng)生成正鹽的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有關(guān)“電離平衡”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電解質(zhì)在溶液里達(dá)到電離平衡時(shí),分子的濃度和離子的濃度相等
B.電離平衡時(shí),由于分子和離子的濃度不斷發(fā)生變化,所以說電離平衡是靜態(tài)平衡
C.電離平衡是相對的、暫時(shí)的外界條件改變時(shí),平衡就會發(fā)生移動
D.電解質(zhì)達(dá)到電離平衡后,各種離子的濃度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