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新制氯水中只含Cl2和H2O分子 |
B.新制氯水可使藍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 |
C.光照氯水有氣泡放出,該氣體主要是Cl2 |
D.氯水放置數(shù)天后pH值將變大 |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 ||
| ||
弱酸化學式 | HClO | H2CO3 |
電離平衡常數(shù) | K=4.7×10-8 | K1=4.3×10-7,K2=5.6×10-11 |
|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1)寫出上述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實驗室中鑒別乙炔和甲烷的最簡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相同質(zhì)量的乙炔和甲烷燃燒時生成水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苯的含碳量與乙炔相同,開始人們認為它們是一種不飽和的烴,寫出C 6H 6的一種含叁鍵且無甲基的鏈烴的結(jié)構(gòu)簡式_______________,能說明苯的結(jié)構(gòu)不是單、雙鍵交替的正六邊形平面結(jié)構(gòu)的事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關(guān)于苯和無機苯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苯分子中各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無機苯中各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
B.無機苯在一定條件下可發(fā)生取代反應和加成反應?
C.與苯相鄰的苯的同系物的一氯代物有4種,無機苯的二氯代物有4種?
D.無機苯不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
E.鑒別環(huán)乙炔和苯可以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分別滴加到少量環(huán)乙烯和苯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學年河南省開封市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理綜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鹵素單質(zhì)的性質(zhì)活潑,鹵素的化合物應用廣泛,運用化學反應原理研究鹵族元素的有關(guān)性質(zhì)具有重要意義。
(1)下列關(guān)于氯水的敘述正確的是_______(填寫序號)。
A.氯水中存在兩種電離平衡????????????????????
B.向氯水中通入SO2,其漂白性增強
C.向氯水中通入氯氣,c( H+)/c(ClO-)減小???????
D.加水稀釋氯水,溶液中的所有離子濃度均減小
E.加水稀釋氯水,水的電離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F.向氯水中加少量固體NaOH,可能有c(Na+)=c(Cl- )+c(ClO-)
(2)工業(yè)上通過氯堿工業(yè)生產(chǎn)氯氣,其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
(3)常溫下,已知25℃時有關(guān)弱酸的電離平衡常數(shù):
寫出84消毒液(主要成分為NaClO)露置在空氣中發(fā)生反應的有關(guān)化學方程式________。若將84消毒液與潔廁劑(含有濃鹽酸)混合使用可能會導致中毒,請用離子方程式解釋有關(guān)原因___________。
(4)碘鎢燈具有比白熾燈壽命長且環(huán)保節(jié)能的;特點。一定溫度下,燈泡內(nèi)封存的少量碘與使用過程中沉積在管壁上的鎢可以發(fā)生反應: 。為模擬上述反應,準確稱取0. 508g碘、0.736g金屬鎢置于50. 0mL的密閉容器中,加熱使其反應。如圖是 WI2(g)的物質(zhì)的量隨時間變化關(guān)系圖象,其中曲線I(0~t2時間段)的反應溫度為T1,曲線II(從t2開始)的反應溫度為T2,且T2>T1。則
①該反應的△H_______0(填“>。、=或“<”)
②從反應開始到t1時間內(nèi)的平均反應速率v(I2)=_________。
③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_________(填序號),
A.利用該反應原理可以提純鎢
B.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是K=
C.燈絲附近溫度越高,燈絲附近區(qū)域WI2越易變?yōu)?/span>W而重新沉積到燈絲上
(5)25℃時,向5mL含有KCI和KI濃度均為0.1mol/L的混合液中,滴加6mL0.1mol/L的AgNO3溶液,先生成的沉淀是_________,溶液中離子濃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_______ [不考慮H+和OH-。25℃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弱酸化學式 | HClO | H2CO3 |
電離平衡常數(shù) | K=4.7×10-8 | K1=4.3×10-7,K2=5.6×10-1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